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是典型的結果加重犯。故意傷害致死的成立,客觀上要求傷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主觀上要求行為人對死亡沒有故意,但具有預見可能性。既然是傷害致死,當然應將死亡者限定為傷害的對象,即只有導致傷害的對象死亡時才能認定為傷害致死。但對于傷害的對象不能作僵硬的理解,尤其應注意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
易言之,在傷害對象與死亡者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應根據行為人對死亡者的死亡是否具有預見可能性以及有關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來認定是否傷害致死。
(1)如果行為人甲對被害人乙實施傷害行為,雖然沒有發生打擊錯誤與對象認識錯誤,但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同時傷害丙卻仍然實施傷害行為,因而造成丙死亡的,應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
(2)如果行為人A本欲對被害人B實施傷害行為,但由于對象認識錯誤或者打擊錯誤,而事實上對C實施傷害行為,導致C死亡的,應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處理事實錯誤的法定符合說,刑法規定故意傷害罪不只是為了保護特定人的身體健康,而是為了保護一切人的身體健康;只要行為人有傷害他人的故意,實施了傷害他人的行為,結果也傷害了他人,就成立故意傷害罪,而不要求其中的“他人”完全同一。故意傷害致死也是如此。B與C的身體均受刑法保護,發生對象認識錯誤或打擊錯誤并不影響A的傷害行為性質,理當以故意傷害致死論處。
(3)如果行為人張三對李四實施傷害行為,既沒有發生事實認識錯誤,也不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同時傷害王五,由于某種原因致使王五死亡的,則難以認定張三的行為成立故意傷害致死。
二、故意傷害致死怎么判刑
根據《刑法》第234條的規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起刑為10年,適用死刑。在刑事訴訟事務中,“以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及家屬積極作出民事賠償作為酌定情節在量刑中被充分考慮”已在司法實踐中被普通運用。因此,民事賠償部分的解決將直接影響對犯罪嫌疑人判處實刑的期限。
就故意傷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層法院提起公訴,則一般對犯罪嫌疑人比較有利,既不會判處無期以上徒刑,如果積極賠償,則一般在12年左右;如在中院提起公訴,即使積極賠償,最終也會使用上刑限。
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狈盖翱钭铮氯酥貍模幦暌陨鲜暌韵掠衅谕叫?;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案件證據會給報案人查閱嗎
2021-02-24公司怎樣轉讓股權
2021-02-11欠條模板是怎樣的
2020-12-11撤銷仲裁的條件有什么
2021-01-082015交通事故賠償標準
2020-12-11道路交通誤工費怎么計算
2020-11-29小產權房可以打官司嗎
2021-01-23房屋抵押貸能申請延期嗎
2021-02-02公司建立了工會可以解散嗎
2021-01-04主債權還沒成立,擔保合同還成立嗎
2021-01-13侵犯姓名權無財產損失是否需要賠償
2021-03-25祖父對未成年孫子恨鐵不成鋼,可以撤回贈與的房子嗎
2020-12-10購買集資房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1-01-23免責條款有哪些特征
2020-12-03實習期沒工資轉正要壓工資嗎
2021-03-23試用期工資不能低于勞動合同的百分之幾
2021-03-03人壽保險的理賠和糾紛解決
2020-11-17車險新規:車險費率改革后,這些情況也納入責任賠償范圍
2021-02-1430萬車貸追不回 保險公司當“賠匠”
2021-01-11已獲肇事者賠償,能否再要保險公司理賠?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