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審判臺:院長、庭長都得辦案陪審員機會更多
目前,隨著司法改革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法院院長、副院長開始擔任主審法官,親自參與案件審理。業內人士認為,院長審案是一種常態,也是法官職能的一種回歸,隨著“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在司法改革中被突出強調,今后法院院長審案將慢慢變成一種“新常態”。
今年5月,《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出臺。根據辦法,涉及群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人民群眾廣泛關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刑事案件;涉及征地拆遷、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的重大案件,原則上都應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共同組成合議庭審理。第一審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當事人和行政案件原告也有權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在合議庭合意時,人民陪審員和法官共同對案件事實認定負責,如果意見分歧,應當按多數人意見對案件事實作出認定,但是少數人意見應當寫入筆錄。
2、刑事被告人:刑事被告人或上訴人不再穿著看守所的識別服出庭受審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聯合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刑事被告人或上訴人出庭受審時著裝問題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人民法院開庭時,刑事被告人或上訴人不再穿著看守所的識別服出庭受審。《通知》下發后,刑事被告人或上訴人穿著正裝或便裝出庭受審,既不需要其主動提出申請,也不需要任何機構或個人批準。
3、行政案件被告: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應訴可正職也可副職
今年4月,最高法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該司法解釋針對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這一新制度,明確所謂“負責人”既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也包括副職。《解釋》針對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這一新制度,做了兩項規定,一是明確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二是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托一到二名訴訟代理人。
4、辯護人、代理人:庭審中發問、辯論等訴訟權利得到保障
今年2月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要求,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強化控辯對等訴訟理念,禁止對律師進行歧視性安檢,為律師依法履職提供便利。依法保障律師履行辯護代理職責,落實律師在庭審中發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
5、民事、行政案件原告:立案不再難
5月1日我國法院開始全面實行立案登記制。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立案登記制改革得民心、順民意,人民法院實現了“有案必立、有訴必理”的莊嚴承諾,以往有案不立、有訴不理、拖延立案的“立案難”問題,已經得到了徹底根除。
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5月1日至5月31日,全國各級法院共登記立案113.27萬件,與去年同期的87.4萬件相比,增長29%。其中,江蘇、浙江、山東登記立案數量均超過8萬件,北京、河北等9個地區立案數量均超過4萬件。各地法院高效開展登記立案工作,當場登記立案率達90%,上海、河南、重慶、甘肅等地均超過95%,人民群眾訴訟更加快捷便利。而少數沒有當場登記立案的原因,主要是當事人提供的訴狀和起訴材料不合格,各地法院在接待處理時,相應都進行了“一次性”書面告知。
6、旁聽席:優先滿足新聞媒體將來可預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即修訂后的《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要求建立庭審公告和旁聽席位信息的公示與預約制度。對于依法應當公開審理,且受社會關注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已有條件范圍內,優先安排與申請旁聽者數量相適應的法庭開庭。有條件的審判法庭應當設立媒體旁聽席,優先滿足新聞媒體的旁聽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主任賀小榮介紹,這項制度是建立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司法公開三大平臺里面要重點考慮的內容。建立旁聽預約制度,是利用信息化和網絡,旁聽的人通過網絡可以預約旁聽的席位。法庭不可能容納無數的人來旁聽,所以要建立一個預約制度,特別是對于一些有影響的案件,可以在網上進行預約。
7、法庭風氣:內部人員過問案件將被追責領導批示將入卷存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即修訂后的《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指出,建立法院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依法規范法院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的接觸、交往行為。推動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審判執行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按照案件全程留痕要求,明確審判組織的記錄義務和責任,對于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的批示、函文、記錄等信息,建立依法提取、介質存儲、專庫錄入、入卷存查機制,相關信息均應當存入案件正卷,供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查詢。
8、審判動態:法院可認定“紅頭文件”不合法微博等可作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指出,按照行政訴訟法和司法解釋的規定,法院首先要審查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如果經過審查認為不合法,不把它作為認定被訴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
《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規定,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可以視為民事案件中的證據。
原標題:2015年以來法庭變化:被告人不穿囚服解決立案難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抵押擔保合同(樣本)
2020-12-20結婚六年未辦結婚證算法律婚姻嗎
2021-02-05公司變更經營范圍流程怎么走
2021-01-19登記一首歌版權大約多少錢
2021-01-28執行董事和監事權力哪個大
2020-12-06離婚財產保全怎么解除保
2021-02-13工地上受傷老板不負責任怎么辦
2021-02-10如何去法院辦理提存
2020-11-23擔保合同債務人與主合同不一致,這個合同有效嗎
2021-03-06定金合同生效時間怎么算
2021-02-03顧客在超市受傷誰賠償,顧客在超市受傷的相關法律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03已登記的地役權申請轉移登記提交的材料
2021-03-17退休返聘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0-12-15可變更勞動合同內容的情形有哪些
2021-02-06實習期不給工資能告單位嗎
2020-12-15保險公司中需要罰款的情況有哪些
2021-02-12保險公司的拒保問題有什么原因
2021-01-14保險詐騙中數罪的處理
2020-12-07超過48小時報案保險公司應不應該理賠
2020-12-25如何計算財產險中的理賠金額
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