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國家機關和相關的工作人員也會因為一些工作的疏忽對普通群眾造成一些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害,法律根據這一現象制定了賠償法的規定,公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申請國家賠償,但是如果國家賠償后可追刑責嗎?我們通過下文來了解一下。
一、如果國家賠償后可追刑責嗎
國家賠償責任本質上是一種國家自己責任,既不是國家機關的責任,也不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責任。清楚地認識到國家賠償責任的這一性質,有助于我們澄清觀念上的混亂。國家是一個抽象的實體,它的行為通過“政府”(廣義上)來實施。
政府通過雇傭公務員的方式來行使國家權力。這就形成了國家——政府——公務員三者之間的特殊關系。這種關系的存在給國家賠償責任承擔上的區分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職務侵權行為的情形之下,賠償責任主要在國家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二者之間進行分配。
在公務活動中,人民的自由與權利,難免會因公務人員不法執行職務而受損害,此種損害,無疑是國家從事其增進公益活動的同時所帶來的一種危險。因此,國家必須對其自身的行為所帶來的危險負責,而與公務人員個人是否對該加害行為有無故意或過失以及應否負責無關。“自己責任說”認為國家的意志是靠國家機關和公務員實施的,國家本身并不直接實施具體的行為。履行國家職權的機關和公務員代表國家,因此,可以視之為國家行為。
國家授予公務員權限會有兩種結果,即合法行使的可能性和因違法行使導致損害的危險性。國家既然將這種含有違法行使的危險性的權限授予公務員,便應當為此承擔賠償責任。“自己責任說”雖然具有一定的“虛擬色彩”,但畢竟承認了國家作為單獨人格實體的法律責任,顯然是一種進步。我國國家賠償法中“賠償費用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的規定即是對國家自己責任的承認。
可見,國家賠償責任本質上是歸屬于國家本身的責任,不是國家機關的責任。由于國家是一個抽象的、龐大的、結構復雜的政治實體,受害者無法請求抽象的國家承擔具體的賠償義務,必須通過組成國家的各個具體的機關去賠償。
因此,必須要有可以代表國家的機關來履行賠償責任、參與處理具體的賠償案件。為有利于受害人獲得國家賠償,方有賠償義務機關的制度設計。賠償義務機關作為國家的代表,在具體賠償案件中與受害人達成協議、參與賠償案件處理并履行部分賠償義務,但這僅僅具有一種形式上的意義,并不承擔實體上的賠償責任。
在實務上,它使賠償請求權人知道應當向哪一機關請求賠償,便于其行使權利。因此,國家賠償責任不能等同于機關賠償,國家賠償涉及到的是國家責任,機關只是代表國家承擔。許多國家機關將國家賠償責任與國家機關的責任混為一談,這種認識直接影響到實踐中國家賠償責任的承擔以及對受害人權益的保護。
由于一些賠償義務機關不愿賠償,對賠償請求人的申請不愿受理或不愿意按照修改后國家賠償法的規定給請求人出具已收到賠償申請的收訖憑證等,使得受害人請求賠償的時間難以確定,賠償請求人再向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請求賠償也存在障礙,客觀上影響了國家賠償案件的總體收案數量。
國家賠償責任也不同于國家工作人員個人的責任。國家賠償責任是國家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一種責任,實際上是作為義務主體的國家和作為權利主體的受害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一種外部責任。判斷國家賠償責任是否成立,國家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并不考慮實施侵權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主觀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過失。
但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對于執行職務過程中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者實施了特定行為如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后,應當責令或者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同時,對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責任人員,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前者是追償制度,后者則是追責制度。
追償是國家賠償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對負有重大責任工作人員的懲戒。
追償與賠償具有程序上的連接性,且追償可彌補賠償的不足。事實上,追償制度卻是國家賠償法執行效果最差的制度之一。自國家賠償法實施至今,追償的案件極少,僅有的少數案件也是極不規范的。賠償義務機關通常會認為對責任人員追償與否是單位“內部”問題,往往出于保護干警的考慮,不愿作出追償決定。
當然,國家賠償法上關于行政追償和司法追償分別只有一個條款,缺乏較為具體的制度設計。追償的程序、追償金額的負擔、繳納、追償的監督制約等問題都無章可循。因此,我們應當探索建立國家追償制度,明確規定追償的條件、追償的范圍、追償的程序和追償決定的執行等問題。
就追責而言,也不宜過于嚴格或者過于寬松。國家機關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對個人、組織造成損害的必須實施救濟。但這種損害的造成不一定就是責任問題,如果過多地追究工作人員責任,只能造成各機關相互推諉,形成一旦賠償就證明自己有責任的想法,反而導致受害人難以獲得賠償。
實踐中,有些地方規定只要賠償金超過一定數額就一律對辦案人員以涉嫌瀆職而立案偵查,不合理地加大了公務人員的履職風險。其實國家機關的職權行使自身就具有風險性,特別是刑事國家活動屬于高度危險作業,造成損害是任何國家都無法避免的。因此,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追責應當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
國家賠償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對公民權利進行充分保護,旨在使受害人被國家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權益得以填補或者恢復。國家賠償責任不是機關賠償責任,國家賠償責任也不同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個人責任。因此,國家賠償法既不是機關賠償法,也不是責任追究法。
因為某些機關或者相關的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代表著國家,所以在對國家賠償的責任追究時,要根據不同的實際進行判斷的,而國家賠償是對當事人負責的一種表現。
環境污染賠償法律法規有哪些規定?
最新國家賠償法司法解釋全文
交通事故賠償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請律師打官司怎樣付費
2020-11-22股權激勵是一種融資嗎
2020-11-15貸款保證擔保中的法律風險
2020-12-31車禍老人因其他病死亡還賠錢嗎
2020-12-19拆遷安置房的贈與協議有效嗎
2021-01-24通過恐嚇業主承攬工程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
2021-03-16新農村建設必須拆除老舊房嗎
2020-12-29保險經紀人的經營業務指的是什么
2021-01-17肇事逃逸能走保險嗎
2021-03-16車禍保險公司多久賠償
2021-02-02常見的保險事故專業術語有哪些
2021-02-13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有什么
2021-03-21保險合同未約定自殘免責時,被保險人自殘應如何處理?
2020-12-0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承包方式有哪些
2021-02-122020最近大棚拆遷補償標準
2020-12-17廉租房拆遷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2-17房屋拆遷維權律師帶你了解房屋拆遷
2021-01-03房屋拆遷補償計算標準是怎么樣的
2020-11-07什么是養路費
2020-11-14關于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小常識有哪些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