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主體的權益受到了來自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侵害,是可以提出得到國家賠償的請求的,但是就司法實踐而言,并非所有的申請得到國家賠償的案件,都是會被受理的,那么,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我國公民取得國家賠償的情況有哪些?
一、我國公民取得國家賠償的情況有哪些?
《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批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國家賠償呵分為;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兩種。
二、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
(一)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情形的含義
我國國家賠償法第19條具體規定了國家不承擔刑事賠償責任的六類事項,對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沒有規定。該條規定: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1)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
(2)依照刑法第17條、第18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3)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73條第2款、第273條第2款、第279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4)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5)因公民自傷、自殘等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6)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在上述六種情況之中,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性質有一定的差別。其中,個人行為和公民自傷和自殘的行為,均不符合國家賠償的構成要件,屬于國家賠償責任不成立的情形。第(6)種情形是一種概括式規定,實際上是為擴大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提供便利條件。無論是從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還是從提高司法機關的執法水平來看,應當認為,凡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國家都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種概括式規定并不可取。
(二)因公民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
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在理解國家賠償法的這一規定時,應當注意的問題是:
第一,必須是被害人本人故意作虛構供述,或者偽造有罪證據。如果司法機關因某一公民提供偽證而錯誤羈押或錯判了另一公民,國家的刑事賠償責任不能免除。
第二,必須是公民自愿虛偽供述或者偽造證據。受害人虛偽供述或者偽造證據時往往具有不正當的目的。因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威脅、引誘實施這種行為的,構成國家的違法行為,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因公民自己的過失致使其被司法機關錯誤羈押的,國家不能免除賠償責任。,人民無意中作出了誤導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認為其有罪的行為,沒有故意,不符合國家賠償法規定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條件。
第四,如果損害部分由受害人故意作為所致,部分由國家違法所致,則國家承擔部分賠償責任。
(三) 法律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按照國家賠償法第19條第2項規定,依照刑法第17條、第18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l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眷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根據上述規定,實施犯罪行為而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包括:
(1)犯罪時不滿14周歲的;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以外的罪行的;
(3)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犯罪的。
上述三類人不負刑事責任,被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且羈押的,國家不予賠償。必須指出的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對有犯罪事實但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對起訴后經人民法院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和死刑并已執行的上列人員,有權依法取得賠償。判決確定前被羈押的日期依法不予賠償。換句話說,對有犯罪事實而不負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判決確定前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對起訴后經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有期徒刑、死刑并已執行的,國家仍需依法給予賠償。例如,王某因盜竊被拘捕,經起訴,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后經審判監督程序,認定此人犯罪時不滿14周歲,不應負刑事責任。那么國家對王某被判刑造成的損害應依法給予賠償,對判決確定前被羈押的日期則依法不予賠償。
(四)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5條和第173條第2款、第273條第2款、第279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上述六種情況之中,第(2)種至第(4)種情況和第(6)種情況,屬于受害人具有犯罪事實的情形,不符合無罪羈押賠償原則,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對第(1)種和第(5)種情況,則應當進一步明確。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因情節輕微、危害不大而不認為是犯罪的,應當理解為是依刑法規定不構成犯罪,而不是司法機關主觀認為不構成犯罪。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多次在司法批復中指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行為,是指這種行為本身業已觸犯刑法,具備犯罪構成要件,但因其“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而“不認為是犯罪”。這種行為與“不構成犯罪”行為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屬刑法調整范圍,而后者則不具備犯罪構成要件,屬一般違法行為,由行政法規來加以調整。因此,“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與“不構成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但實踐中,有些司法機關依據上述條款規避法律,對本不構成犯罪,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人予以羈押后,以“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為由,作出不追究刑事責任或不起訴決定,使得無辜人被羈押后投訴無門,無法取得國家賠償。對此,立法機關應當引起重視,明確該條款的含義,防止司法賠償義務機關借此逃避賠償義務。
對于第(5)種情況,國家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應當區別情況而異。如果受害人是因自己的自傷、自殘行為或者因為自己的體質等自然的原因而死亡的,即意味著司法機關沒有實施違法行為,不產生國家賠償責任。但是,如果受害人死亡是因為司法機關實施了刑訊逼供、暴力侮辱、違法使用武器或者警械等違法行為死亡的,即符合國家賠償的構成要件,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2款、第273條第2款、第279條規定的是在特定情形下的不起訴,主要為酌定不起訴的情形,其中后兩碩規定為最新修訂的國家賠償法增加內容。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2款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第273條第2款規定:“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沒有上述情形,考驗期滿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第279條規定:“對于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五)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與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損害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而由實施個人侵權行為的司法人員自己承擔。所謂個人行為是與職務行為相對的概念,通常指司法人員不是以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而以個人名義實施的行為,如刑警大隊隊長與鄰里發生糾紛毆人致傷的行為,不是行使職權時作出的,因而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此外個人行為還包括利用職權為個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在職權范圍和行使職務時間以外為達到個人目的而為的行為,因這些行為與行使的職權沒有關聯,所以均應視作個人行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劃分職權行為和個人行為的標準是多重的,主要包括行為的名義或身份,行為的時間、地點,與個人利益和感情因素的聯系等。
(六)因公民自傷、自殘等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國家賠償法規定,因公民自傷、自殘等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所謂公民自傷、自殘行為是指公民故意對自己的身體實施的傷害行為。有的公民在刑事訴訟的偵查、檢察、審判及服刑期間,為了解除羈押或逃避勞動及其他個人原因,故意傷害自己的身體,因這種自傷自殘行為致使身體受到傷害或死亡的,屬個人故意行為所致,不是國家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為造成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但是,如果公民自傷自殘是因司法人員的刑訊逼供或毆打、威脅、折磨等致使公民難以忍受而自殺身亡或自殺未遂造成身體傷害的,這種結果不屬于公民故意自傷自殘,故其損害應當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
(七)法律規定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其他情形
這是根據國家賠償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規定,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這里所說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國家賠償法這一規定的目的是為了給將來擴大國家刑事賠償責任的免責范圍留有余地。有人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從民法通則等法律的規定來看,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第三人的過錯等造成損害的,可以免除國家的賠償責任。
只要不屬于以上規定的,國家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就隸屬于我國公民取得國家賠償的情況。司法機關在審理國家賠償案件時,其他的司法機關需要做好監督工作,代理律師則需要為了保護當事人的權益而實施代理行為。
申請國家賠償范圍是怎樣的
超期羈押國家賠償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全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店鋪轉讓交易沒有達成但是被別人收了款怎么辦
2020-11-24注冊商標續展是什么意思
2021-03-03民事上保證的效力是如何的
2020-11-23當事人能否約定保證責任的范圍
2020-11-22重大安全事故處罰條例
2021-03-14債權人申請破產流程
2021-02-13法定監護人辦理一般多久
2021-01-24合同生效后有異議怎么辦
2020-12-04違反競業限制造成實際損失如何舉證
2020-12-11非試用期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1-02-19調崗降薪離職補償金怎么算
2020-11-18勞動爭議調解不成的情況
2020-11-30什么是傷殘鑒定費
2021-03-15車輛出險保險索賠技巧
2020-11-11人身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2-02勞動局的保險認證什么時間結束
2021-01-19失業保險調劑金是什么
2021-02-25為什么購買校方責任保險
2020-11-19保險原則:構成保險利益的必要條件
2021-01-23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需什么手續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