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這是一種典型的過失。
法律咨詢:
您好,什么是犯罪過失?
律師解答:
刑法第15條第l款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據此,過失犯罪是在過失心理支配下實施的犯罪。犯罪過失,則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沒有履行結果預見義務),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沒有履行結果回避義務),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過失犯罪與犯罪過失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
相關法律知識:
疏忽大意的過失
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這是一種典型的過失。
疏忽大意的過失是一種無認識的過失,即行為人沒有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沒有預見的原因并非行為人不能預見,而是在應當預見的前提下由于疏忽大意才沒有預見;如果行為人小心謹慎、認真負責,就會預見進而避免危害結果。應當預見是前提,沒有預見是事實,疏忽大意是原因。應當預見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就是疏忽大意過失的認識因素。疏忽大意過失的意志因素是反對危害結果發生或希望危害結果不發生,至少可以說是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發生。因為行為人沒有預見危害結果,故其實施行為時不可能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發生。不過,疏忽大意過失的意志因素屬于消極因素,司法機關不需要證明這一點,只要證明了疏忽大意的認識因素,沒有證據表明行為人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發生,一就可以確定為疏忽大意的過失。
從司法實踐來看,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疏忽大意過失,并不是先判斷行為人是否疏忽大意,而是先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如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就說明行為人疏忽大意了。在應當預見的前提下,行為人并沒有疏忽大意,但又確實沒有預見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因此,認定疏忽大意過失的關鍵是確定應當預見的前提(在何種情況下應當預見)與應當預見的內容(應當預見什么)。
1.應當預見的前提是能夠預見。應當預見顯然是一種預見義務,這種義務不僅包括法律、法令、職務與業務方面的規章制度所確定的義務,而且包括日常生活準則所提出的義務。但是,國家只是要求那些有能力履行義務的人履行義務,即應當履行義務是以能夠履行義務為前提的。所以,預見義務以預見可能為前提。義務規范為一般人所設,勿需具體確定;而能否預見則因人而異,需要具體確定;如果行為人能夠預見,則是應當預見的。因此,關鍵是判斷行為人能否預見危害結果。國外刑法理論上歷來有主觀說、客觀說與折衷說之爭,這些學說擴大或縮小了疏忽大意過失的范圍。我們認為,應當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來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判斷基礎(或資料)應包括主客觀方面的事實,即應當把行為人的知能水平與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以及行為時的客觀環境結合起來判斷能否預見。有些行為人,按其本身的知能水平來說,能夠預見危險程度高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但不能預見危險程度低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有些行為人,在一般條件下能夠預見某種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但在某種特殊條件下,由于客觀環境的限制,卻不能預見某種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在同樣客觀環境下或對危險程度相同的行為,有的行為人知能水平高因而能夠預見,有的行為人知能水平低因而不能夠預見。可見,離開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與行為時的客觀環境,僅僅考慮行為人的知能水平,是不能得出正確結論的;只有將這些主客觀事實結合起來進行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其次,判斷方法(或過程)應堅持主客觀相結合,即分析問題的過程要堅持從客觀到主觀,把客觀要求同行為人的知能水平結合起來。法律、法令、規章、準則針對一般人提出了客觀要求與預見義務(如果是特殊行業中的預見義務,則是針對該行業中的一般人提出的要求和義務),判斷行為人能否預見危害結果,就要將行為人的知能水平與這種客觀要求聯系起來,看行為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是否達到了足以符合客觀要求的程度。離開了這些要求,就失去了衡量的標準,必然得不到正確答案。只有從這些要求出發,對照行為人的知能條件,才能相對認定他有無適應客觀要求的能力,進而判斷其對于危害結果的發生能否預見、應否預見。
2.應當預見的內容是法定的危害結果。我國刑法要求疏忽大意過失犯罪的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危害社會的結果”是一個外延極廣的概念,我們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理解。因為過失犯罪以發生危害結果為構成要件,構成要件是由刑法規定的,故這里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只能是刑法分則對過失犯罪所規定的具體的犯罪結果。例如,過失致人死亡時,行為人所應當預見的是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致他人死亡這一法定的具體結果。當然,具體結果又是相對的,在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犯罪中,行為人所應當預見的結果不一定很具體,但必須是刑法分則所要求的結果。超新過失論認為,只要行為人在實施某種行為時有一種不安的感覺,但又沒有采取措施避免結果發生的,就是過失。這實際上擴大了過失的處罰范圍,甚至放棄了對罪過的要求。事實上也造成不公平現象:膽量大的人在實施某行為時,可能不會產生畏懼感,因而難以成立過失;而膽量小的人在實施相同行為時,可能產生畏懼感,因而容易成立過失。再者,如何判斷行為人應否產生畏懼感,是否產生了畏懼感,也是極為困難甚至不可能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夫妻離婚隱藏的財產怎樣取證
2021-01-06交付的房屋怎樣才算合格
2020-12-14勞動糾紛中沒有勞動關系怎么辦
2020-11-26戶籍證明能否證明婚姻關系
2021-02-15因民事糾紛打架致人輕傷會有什么嚴重后果
2021-01-16定額發票有效期是多長時間
2021-02-08警察對孕婦可以傳喚嗎
2021-01-13該怎樣辦理婚前財產公證
2021-02-01房屋中介負有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30勞動關系與雇傭關系的區別有哪些
2021-01-25人身意外險可以抵扣嗎
2021-01-05保險合同的終止
2021-02-14汽車改裝線路自燃保險公司進行賠償嗎
2020-12-05財產保險索賠申請書是怎樣的
2021-02-13怎么樣挑選給孩子的保險
2020-12-24保險公司聲譽風險管理指引
2021-01-01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2021-02-24樓市火爆使財政收入增加
2020-11-19土地流轉發生糾紛時用什么解決方式最好
2021-01-19違建,危房,舊房的拆遷都沒有補償嗎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