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不論做什么都要講法律,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靠雙手努力去爭取,不能觸犯法律。現如今有很多不勞而獲的人喜歡搶劫別人的東西,我國也針對搶劫罪有了新的概念和認定,那么我們國家關于論轉化型搶劫罪的認定是怎樣的呢?
關于論轉化型搶劫罪的認定?
一、轉化型搶劫罪的概念
轉化犯是指某一違法行為或者犯罪行為在實施過程中或者非法狀態持續過程中,由于行為人主客觀表現的變化而使整個行為的性質轉化為犯罪或更為嚴重的犯罪,從而應以轉化后的犯罪定罪或應按法律擬制的某一犯罪論處的犯罪形態。《刑法》第269條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263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這種轉化型搶劫是先有一個“先行為”,后采取暴力,與標準的搶劫罪是先暴力后劫財有許多不同之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轉化型搶劫罪。
二、轉化型搶劫罪轉化條件的認定
盜竊、詐騙、搶奪三種行為向搶劫罪轉化的轉化要素中相關問題,理論和實踐中存在諸多爭議,本文主要就其中的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轉化型搶劫罪主體刑事責任年齡的界定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典的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實施任何犯罪行為,均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由此可知,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搶劫罪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的不承擔刑事責任。那么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的轉化搶劫,能否依照搶劫罪定罪量刑呢?筆者認為,轉化型搶劫罪和普通的搶劫罪關于犯罪性質和危害程度方面在刑法上的評價是一致的。如果普通的搶劫罪屬于刑法第17條第2款所指的“搶劫”,而轉化型搶劫罪不屬于刑法第17條第2款所指的“搶劫”,就割裂了轉化型搶劫罪和普通的搶劫罪的同質性和內在的聯系,也會使刑法對轉化型搶劫罪和普通的搶劫罪的評價前后矛盾,而且轉化搶劫的主體在先行行為—盜竊、詐騙、搶奪行為實施后為達到非法占有的目的又當場實施了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行為的性質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繼續套用先行行為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就忽視了轉化行為的整體特征和性質。而且,如果以保護未成年人為理由,否認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成為轉化型搶劫罪的主體,會損害刑法的嚴肅性,使未成年人產生錯誤認識,在實施盜竊、詐騙、搶奪等違法行為時趨向于“勇于反抗”,反而引導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淵。因此筆者認為只要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在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的過程中,為了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符合轉化型搶劫罪的犯罪主體要件,應當以搶劫罪追究刑事責任,不過在量刑時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二)“犯盜竊、詐騙、搶奪罪”是否要求“數額較大”
根據刑法第269條的規定,轉化型搶劫罪的適用必須以“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前提條件,依照刑法第264條、第266條、第267條的規定,成立盜竊、詐騙、搶奪罪均有“數額較大”這一限制條件,那么作為轉化型搶劫罪的前提條件—“犯盜竊、詐騙、搶奪罪”中盜竊、詐騙或搶奪的財物是否必須要求達到“數額較大”呢?
本文認為并不必須達到“數額較大”的程度。最高法在2005《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關于轉化搶劫的認定”中指出,行為人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未達到“數額較大”,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情節較輕、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論處;但具有下列情節之一的,可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以搶劫罪定罪處罰;1) 盜竊、詐騙、搶奪接近“數額較大”標準的;2)入戶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盜竊、詐騙、搶奪后在戶外或交通工具外實施上述行為的;3)使用暴力致人輕微傷以上后果的;4)使用兇器或以兇器相威脅的;5)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從而對轉化型搶劫罪適用的前提條件做出明確規定。據此我們綜合刑法規定及高法解釋可知,轉化型搶劫適用的前提條件具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犯盜竊、詐騙、搶奪罪” 暴力或暴力威脅行為,另一種是具有盜竊、詐騙、搶奪行為 暴力或暴力威脅行為 法定嚴重情節。從而在前提條件中將刑法規定的“犯盜竊、詐騙、搶奪罪”擴大解釋為包含具有“盜竊、詐騙、搶奪行為”應該說,這種解釋是符合立法原意的。前提行為之所以轉化為搶劫罪,是因為其行為特征類似搶劫罪,雖然與標準搶劫罪存在行為結構上差異,但同樣具有侵犯人身權利和財產權益的雙重屬性,既然對標準搶劫罪的認定并沒有要求搶劫財物達到“數額較大”的限制,與標準搶劫罪具有同樣危害程度的轉化型搶劫罪,在司法實踐中也不宜單純要求“盜竊、詐騙、搶奪”達到“數額較大”犯罪的程度。故在司法實踐中應結合高法解釋的五種情節,正確理解轉化型搶劫所適用的前提行為。
(三)轉化型搶劫罪的時空條件—對“當場”的界定
刑法典第269條中的“當場”便是轉化型搶劫罪成立的時空條件。作為本罪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如何理解“當場”,是正確把握本罪的客觀條件乃至正確定罪量刑的焦點。我國刑法理論界目前的通說,“當場”一指實施盜竊等行為的現場,二指在盜竊等現場或剛一離開該現場就被人及時發覺而立即追捕過程中的場所,可以視為現場的延伸。筆者也贊成這種觀點。
轉化型搶劫罪既然是由先行為向搶劫罪的轉化,其暴力或暴力威脅行為的實施就要與先行為的時空緊密相聯,完全脫離先行為的時空不是本罪要求的“當場”;同時也要允許由先行為向后行的侵犯人身行為轉化的時空限度,完全不允許有時空的延展,就往往不可能有后行為的暴力或暴力威脅行為實施的余地。對于正確理解轉化型搶劫罪的“當場”,可以借鑒日本刑法界的“機會延長理論”。它認為轉化型搶劫罪的暴力與脅迫必須在先行為的機會中實現。所謂機會一是指先行為的現場以及與該現場相連的追捕過程中,原則上要求在時間與場所上與先行為密切相連,但是如果在時間與場所上有一定距離,如果仍處于追趕犯罪嫌疑人過程中,則認為是先行為現場的延長,也即機會的延長。判斷是否處在先行為機會中,有四個標準:一是場所的連接性,二是時間的連續性,三是與盜竊等事實的關聯性,四是追趕事態的繼續性。同時,在最高人民法院有關業務庭的指導性意見對“當場”的理解也借鑒了日本刑法界的“機會延長理論”,認為“如果行為人在實施盜竊、詐騙、搶奪犯罪過程中未被發覺,而是隔了一段時間以后,在其他地方被抓捕而行兇拒捕,則不適用刑法第269條的規定,應按所觸犯的罪名單獨定罪,再與原來的罪實行并罰”。
(四)轉化型搶劫罪的目的條件
根據刑法第269條規定,行為人當場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的目的,是為了“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這便是成立轉化型搶劫罪的目的條件,即行為人只要為了其中一個目的而非此范圍以外的目的,當場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就符合該罪的目的條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并非在盜竊、詐騙、搶奪行為過程中實施暴力或暴力威脅的,都符合刑法典第269條的主觀條件而應定為轉化型搶劫罪,如果行為人在盜竊、詐騙、搶奪的過程中或得逞后雖然實施了暴力或暴力威脅行為,但其目的不是為了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毀滅罪證,就不能適用刑法典第269條的規定。這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行為人在盜竊、詐騙、搶奪過程中,被人發現或發現現場有人或者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反抗等,不是出于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毀滅罪證的目的,而是出于臨時轉變的公然強行非法占有財物的目的,當場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的手段非法奪取財物,這就完全具備了一般搶劫罪所要求的主客觀特征,對這類案件不應依照刑法典第269條定為轉化型搶劫罪,而應直接按照刑法典第263條搶劫罪定罪處刑。其二,行為人在先行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后,出于滅口、報復等目的而殺害、傷害他人,這種情況應定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與盜竊、詐騙、搶奪罪數罪并罰。例如被告人王某,伙同他人入室盜竊,得逞后意欲迅速逃離,忽然想起被害人與自己曾有過不快,便讓同伙先走,后持一米多長的鋼筋向熟睡的被害人猛擊了幾下,致其頭部受到重傷。本案中,王某就應以盜竊罪和故意傷害罪定性并承擔并罰的刑事責任。因為王某在實施盜竊行為后,又實施了暴力傷害行為,但后續的暴力行為并不是出于“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毀滅罪證”的目的,即前后兩個危害行為之間沒有關聯性,所以前一個行為不能轉化為搶劫罪。
三、轉化型搶劫罪的立法完善
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疑難問題,根據上述對轉化型搶劫罪中相關問題的論述,對刑法第269條規定的轉化型搶劫罪的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
(1)刑法第269條的法條表述不規范、嚴謹,依照字面解釋在已經給行為人的行為確定為盜竊、詐騙、搶奪罪的情況下,符合法定條件后,又再次定罪,容易引起歧義,建議將其中的“犯盜竊、詐騙、搶奪罪”表述為“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結合05年司法解釋中的幾種情節來定罪,這樣,既能夠有效地打擊犯罪,也更符合刑法第269條的立法原意。
(2)通過司法解釋對“當場”作進一步明確的規定。刑法在規定后行為的“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與作為前行為的“盜竊、詐騙或者搶奪”是一種什么關系作出規定。不同國家的刑法對前后兩個行為之間關系的表述有所不同。德國刑法規定必須是“于行為時”,巴西刑法規定必須是“立即”,意大利刑法規定必須是“當場”。這些表述與我國刑法規定的“當場”同樣都比較抽象和難于把握,都有進一步明確的必要。在我國可以通過司法解釋對“當場”需要具備的條件作出規定。筆者認為把張明楷教授所論述的下面四個方面的內容作為認定“當場”需要具備的四個條件比較合適。
(a)場所的連接性(必須在盜竊現場或與之密接的場所);
(b)時間的連續性(必須是著手盜竊后或者既遂后的很短時間內);
(c)與盜竊事實的關聯性(實施暴力、脅迫必須與盜竊事實有一定的關聯性);
(d)追趕事態的繼續性(要求處于被追趕的狀態中)。
上述四個方面雖然是針對盜竊行為轉化為搶劫罪而言的,同樣也適用于詐騙、搶奪行為轉化為搶劫罪的情形。總之,在司法解釋對“當場”作進一步解釋時,或者在司法實踐中認定“當場”時,“場所的連接性”、“時間的連續性”、“前后兩行為的關聯性”、“追趕事態的繼續性”等四性應該是重點考慮的,具備了這四性,就基本可以認定“當場”的成立。
由此看來,我們了解到搶劫罪其實是一種暴力型的犯罪,它不僅損害了老百姓們的財產,更是侵害了百姓們的身心健康,比起其他的相關罪責,這個搶劫罪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危害更深。關于論轉化型搶劫罪的認定就介紹到這里,歡迎大家隨時咨詢律霸。
入室搶劫罪量刑標準是多少
搶劫罪辯護詞
搶劫罪公訴意見書的內容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主與第二買受人簽訂合同是無權處分嗎
2020-11-11離婚損害賠償包括哪些項目
2020-11-08起草合同注意事項
2020-11-08交通事故糾紛
2021-01-11哪些交通事故由保險公司賠償
2021-01-01只有購房合同沒有房產證的房子可以保全嗎
2021-03-21如何認定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2021-01-10商品房外墻面的所有權到底歸誰所有
2020-12-17勞動合同無效怎么認定
2020-11-25投保人壽保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6車輛續保要注意什么
2021-01-18簽訂房屋保險合同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0-11-23酒后駕車造成他人死亡 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1-13保險人的違約行為有哪些
2020-11-30用人單位欠繳保險如何維權
2021-03-23保險公司賠付交通費嗎
2020-12-20變更受益人未書面通知保險人不影響其效力嗎
2021-01-21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是什么
2021-02-17什么人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
2021-01-20土地承包權可以繼承嗎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