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所說的法律效力并不是指合同能夠像法律那樣產生約束力。合同本身并不是法律,而只是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因此不可能具有法律一樣的效力。所謂合同的法律效力,只是強調合同對當事人的拘束性。合同能具有法律約束力,并非來源于當事人的意志,而是來源于法律的賦予。也就是說,因為當事人的意志符合國家的意志和社會利益,因此國家賦予當事人的意志以約束力;要求合同當事人嚴格履行合同,如果當事人不履行合同,則依靠國家強制力強制當事人履行合同并承擔違約責任。可見合同的效力本身介入了國家意志;如果合同不符合國家意志,該合同將會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我國《》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這實際上揭示了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根源,為我們正確理解合同的法律效力提供了依據。合同的效力主要體現在對當事人的約束力上。合同對當事人的約束力具體體現為權利和義務兩方面。
(1)從權利方面來說,合同當事人依據法律和合同的規定所產生的權利依法受到法律保護。合同的權利包括請求和接受履行的權利、抗辯權、代位權和撤銷權,以及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時所獲得補救的權利、訴請強制執行的權利等,當事人因正當行使這些權利而獲得的利益,也受到法律的保障。
(2)從義務方面來說,合同對當事人的約束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當事人根據合同所產生的義務具有法律的強制性。根據《合同法》第60條的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拒絕履行和不適當履行義務或隨意變更和解除合同,都是對法律的違背,因此在本質上屬于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如果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則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不履行其應負的義務,將要借助國家的強制力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則,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享有基于合同所產生的權利并承擔根據合同所產生的義務,而當事人一方只能向對方行使權利并要求其承擔義務,不能請求第三人承擔合同上的義務,第三人也不得向合同當事人主張合同上的權利和承擔合同上的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合同不具有對第三人的約束力。但依法成立的合同所具有的約束力還包括了排斥第三人的非法干預和侵害的效力。事實上,在實踐中合同的履行常常受到第三人的影響,例如第三人非法引誘人不履行義務或采取拘束債務人等非法強制手段迫使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者與債務人惡意串通損害人利益等等。如果不賦予合同具有排除第三人非法干預和侵害的權利,就不能的正常履行和合同目的的實現。此外,合同對第三人的約束力還表現在為保全合同利益,法律允許債權人可在特定的情況下主張代位權和撤銷權。例如債務人基于惡意將財產低價出售給第三人,明顯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則債權人可依法主張撤銷該轉讓行為。
二、合同的生效要件合同的效力,僅存在于已經成立并且具備法定要件的合同,而并非是所有已成立的合同。
只有滿足一定的要求,合同的效力才能夠實現。具體地,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的生效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合同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行為人只有具備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能夠正確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后果、獨立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成為合同的主體,其合同行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一般不能自己訂立合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只能訂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合同;例外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而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成為合同的主體,但也并非是所有合同的主體。依法成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具有民事行為能力,但它們的行為能力又受其自身形態、職責、業務或者經營范圍的限制。法律的該規定對于保護當事人的利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2.意思表示真實所謂意思表示真實,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為應當真實地反映其內心的效果意思。所謂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內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內在意思要素。所謂表示行為,是指行為人將其內在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為外界所客觀理解的要素。意思表示真實要求表示行為應當與效果意思相一致。意思表示真實是合同生效的重要要件。因為合同在本質上乃是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合意,此種合意符合法律規定,依法律可以產生法律約束力;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否產生此種約束力,則取決于此種意思表示是否同行為人的真實意思相符合。
3.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從法律上看,合同之所以能產生法律效力,就在于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的規定。對合法的意思表示,法律賦予其法律上的約束力,不合法的合同顯然不能受到法律保護,也不能產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合同不違反法律,是指合同不得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也不得規避法律。所謂強行性規定,是指這些規定當事人必須遵守,不得通過協議加以改變。但若僅僅是部分條款違法,確認部分條款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合同不僅應符合法律規定,而且在內容上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將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作為合同生效要件,可以大大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對于那些表面上雖未違反現行立法的禁止性規定,但實質上損害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破壞了社會經濟生活秩序的合同行為,都應認為是違反了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同時,將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衡量合同生效的要件,也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共道德,因為社會公共利益本身也包含了行為內容應符合社會公共道德的要求。
4.合同必須具備法律所要求的形式《民法通則》第56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采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合同法》第44條也作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可見,我國法律承認當事人可以依法選擇合同的形式。但是,如果法律對合同的形式作出了特殊規定,當事人必須遵守法律規定。例如根據《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的規定,房屋的買賣須經房管部門登記、辦理過戶手續后才能生效。
三、合同生效和合同成立的區別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就是要使合同生效,產生約束力,從而實現合同所規定的權利和利益,如果合同不能生效,則合同等于一紙空文,當事人也就不能實現訂約目的。
從實踐來看,如果當事人依據法律的規定訂立合同,合同的內容和形式都符合法律規定,則這些合同一旦成立便能生效,正如我國《合同法》第44條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也有不一致的情況,如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需經批準和登記才能生效的合同,必須經過批準和登記。區分合同的成立與合同的生效很有意義,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二者的構成條件不同。合同成立的條件包括: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訂約當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合意。至于當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則在所不問。而合同生效的條件主要有: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以及符合法定形式。
(二)二者的法律意義不同。合同成立與否基本上取決于當事人雙方的意志,體現的是合同自由原則,合同成立的意義在于表明當事人雙方已就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取得共識。而合同能否生效則要取決于是否符合國家法律的要求,體現的是合同守法原則,合同生效的意義在于表明當事人的意志已與國家意志和社會利益實現了統一,合同內容有了法律的強制保障。
(三)二者作用的階段不同。合同成立標志著當事人雙方經過協商一致達成協議,合同內容所反映的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明確。而合同生效表明合同已獲得國家法律的確認和保障,當事人應全面履行合同,以實現締約目的。簡單地說,合同的成立標志著合同訂立階段的結束,合同的生效則表明階段即將開始。看完還有疑問?律師在線為您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外賣送餐員發生交通事故能認定工傷嗎
2021-01-28上下班遇交通事故,可以認定為工傷的情形有哪些
2021-02-27無限連帶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2020-11-13合伙糾紛管轄相關規定
2021-01-06代位繼承的取得要求是什么
2020-11-07政府回購房土地出讓金要交多少
2021-03-21勞動合同關系保存期幾年
2021-01-13勞動合同終止的,用人單位是否支付經濟補償?
2020-12-21從事勞務派遣是否需要資質
2020-11-13產品責任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25保險合同內容有哪些方面的變更
2021-02-24對方車輛全責保險公司是否應賠付
2021-02-10傻子放火保險有的賠嗎
2021-02-12車險理賠定損技巧是什么
2021-01-22保險網簽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1交通事故調解保險公司需要來嗎
2021-01-06交通事故發生后如何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0-11-26保險合同的解除形式可分為哪幾種
2020-12-28重復保險的投保人應該將重復保險的情況告訴各保險人嗎
2020-11-11有關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幾個基本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