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消費者的概念問題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的概念朱作規定,這不僅給人民法院審理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混亂。如有些人為了滿足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商品后,發現自己購買的商品是假貨,而且經營者在提供該商品時故意隱瞞了該商品的真實情況。于是,該商品的購買者又購買該商品,并要求經營者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給予賠償,從而產生糾紛。有些法院認為,這類案件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即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有些法院認為,這些人第一次購買商品是為了滿足其生活消費需要,是消費者,但這些人發現自己購買的商品是假貨后又故意購買該商品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其生活消費需要,而是為了滿足營利的需要,因而他們已經不是消費者。因此,這些人第一次購買的商品可以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索賠,后來購買的商品不能按照該法的規定索賠。
鑒于上述立法缺陷,在完善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應對消費者的概念作出規定,即消費者是指為了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個人和單位。在理解消費者的概念時,必須把握住以下四點內容:
第一,消費者的消費專指生活消費,不包括生產消費。
第二,消費的對象是商品和服務。這里的商品是指經營者有償提供的與生活消費有關的商品,包括經過加工、制作的商品和未經過加工、制作的商品。這里的服務是指經營者有償提供的各種服務,包括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加工、食、宿、娛樂、提供信息等。應當強調的是,這里的商品和服務不包括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如毒品、性服務等。
第三,消費的方式包括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商品的購買者與商品的使用者不一致時,商品的使用者是商品的實際消費者。因此,消費者對商品的消費方式包括消費者購買商品供自己生活消費,也包括使用他人購買的商品的生活消費。消費者對服務的消費方式包括消費者承擔服務費用而接受服務的生活消費,也包括由他人承擔服務費用而接受服務的生活消費。
第四,消費的主體包括公民個人和單位。凡是為了滿足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公民,都是消費者。凡是為了滿足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單位都屬于消費者的范疇。不是為了滿足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公民和單位是用戶,而不是消費者。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于該問題答案的整理,如果還有疑問,歡迎來律霸網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有勞動合同,如何證明勞動關系的存在
2020-11-18失職致使在押人員脫逃罪辯護詞
2021-01-26勞動仲裁可以按合同履行地仲裁嗎
2020-12-17訴訟費用緩交的情況
2020-12-01父母離婚誰是監護人
2021-01-04家庭暴力簡介與家庭暴力類型有哪些
2021-02-27簡易程序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2遺產的范圍有哪幾種
2020-12-09承攬合同與雇傭合同的差別有哪些
2021-02-11違反醫療服務合同如何賠償
2021-03-02房地產糾紛都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解決?
2021-01-20合同終止協議書有效嗎
2021-01-29退休離職補償金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全文內容有哪些
2021-01-10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的營運資金是多少
2021-03-19車禍后異地維修保險如何處理
2021-02-09交通事故法院判決后保險公司會提起上訴嗎
2021-03-11車損什么情況下保險公司拒絕理賠
2020-11-28對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規定是如何的
2021-01-01固定資產火災保險事務處理規則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