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監視居住須遵守什么規定?
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1.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住處,無固定住處的,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指定的居所。這主要是指兩種情況:一是被監視居住人在本地有固定住處的,未經公安機關 批準,不得離開固定住處;二是對于應當采取監視居住措施而在本地沒有固定住處的,應當為他指定居所。未經公安機關批準,不得離開指定的居所。這里的居所, 是公安機關指定的居住場所,而不是直接將被監視居住人關押在拘留所或者看守所。對于監視居住是由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決定的,執行機關在批準被監視居住人 離開住處的,應當征得決定機關的同意。
2.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會見他人。即被監視居住人未經公安機關批準,不得會見除與自己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員和所聘請的律師、辯護人以外的其他人。
3.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這是對不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起碼的要求,及時到案是為了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即被監視居住人不得以暴力、威脅、恫嚇、引誘、收買證人等形式阻撓證人作證或者不如實作證。
5.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即被監視居住人不得利用自己未被羈押的便利條件,隱匿、銷毀、偽造與案件有關的證據材料或者與其他同案犯建立攻守同盟、統一口徑等。
享有的權利: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師及其他辯護人認為監視居住超過法定期限,可向決定機關提出解除監視居住的要求,決定機關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審查決定。
二、對于監視居住,立法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漏:
監視居住是一種獨立的強制措施,作為一種單獨的強制措施理應有自己的適用條件,但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卻將監視居住和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作出同一規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害性。”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是兩種不同的強制措施,監視居住對人身自由的限制顯然要比取保候審強得多,對這兩種強制措施沒有附加條件地選擇適用,應該說很不科學。
1.監視居住的具體執行程序規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對于監視居住的執行,刑事訴訟法和相關部門的實施細則均作了規定,總體來說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住所、居所等活動空間的限制;二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為自由的限制。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但到底限制在什么范圍之內,各方面的規定都沒有明確,這就給執行工作帶來困難。刑事訴訟法還規定了被監視居住者的義務:不得干擾證人作證和不得毀滅、偽造證據和串供。但如何在監視居住中發現被監視居住者違反法定義務的情況,卻缺乏有關配套措施和規定,在實踐中很難杜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違法行為。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的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和法國的刑事訴訟法均規定對被限制自由的人實施電子監控,以防止其逃逸和串供。
2.監視居住的規定忽略了對第三者權利的保護。我國對監視居住對象的行為的要求是“未經批準,不得離開居住的市、縣。”在現實生活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是與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這些家庭成員并不涉嫌犯罪,其合法權益當然應當受到保護,但監視居住所含之義包括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住所的監視,這就導致生活在這個住所里的其他家庭成員的日常生活也處于監視之下,其生活隱私也受到了一定的侵犯。我國訴訟法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使得執法部門處于兩難的尷尬境地。
3.三機關就監視居住的解釋不協調,甚至互相矛盾。在三機關的解釋中,各部門都體現了自己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造成了不協調之處,主要體現為:
(1)三機關對變更監視居住的條件各不相同。
(2)有的實施細則有擴充解釋現象,如公安部實施細則中規定對被監視居住者的身份證、機動車駕駛證的扣押,就是對訴訟法原義的突破,擴大了自己的解釋權。
(3)三機關對監視居住的規定出現了重復決定的情況,導致了監視居住期限過長,與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有出入。
4.無權利救濟措施。監視居住是一種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而人身自由歷來被理論界、實踐部門所重視,同時也關乎權利擁有者的根本利益。“有權利必有救濟”是一種基本法治理念,各國訴訟法在對人身自由的限制上均有救濟方面的詳細規定,如律師的參與等等。而我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權力至上理念和立法行政化色彩,導致在權利的救濟方面的規定為空白,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自己的權利受到違法限制時無法進行有效的救濟。
在實行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中應當明確自身的罪行,并且將以改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若是執法人員在案件的辦理中需要本人提供幫助的,應當積極配合,促進案件的進展。法律的制定是為了更好約束人們的社會活動,從而讓社會環境得到凈化。
監視居住是否可以折抵刑期?
可以在監視居住期間會見律師嗎?
監視居住的期限一般是多久,適用條件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可以報警嗎
2021-01-14兒媳婦有權利住公婆的房子嗎
2020-12-23法律顧問的常法費有標準嗎
2021-01-19法院終結執行后訴訟時效怎么算
2020-11-08公示催告的管轄
2021-01-28房屋贈與合同用公證嗎
2021-03-24醫療事故賠償行政調解申請書
2021-03-14個人征信失信會影響子女嗎
2020-11-09反抗家暴錘殺丈夫,法院會輕判嗎
2021-02-19足療店員工賣淫老板不知情有責任嗎
2020-11-20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實習期三個月合同簽幾年
2021-01-08調崗時間法律有規定嗎
2020-12-15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包括哪些
2021-02-02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一)
2020-11-27代簽名人身保險保單法律效力問題研究
2021-02-14車險理賠流程一覽
2021-02-03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失業保險工作的職責
2020-11-22無事故現場怎么理賠
2021-02-17保險合同糾紛管轄法院如何確定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