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誣告陷害罪新刑法怎么處罰
犯誣告陷害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本罪的,從重處罰。
二、司法實踐如何正確認定誣告陷害罪
(一)罪與非罪的界限
1、本罪與錯告的界限
本條第3款規定:“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款規定。”所謂錯告,是指錯誤地指控他人有犯罪事實的告發行為。所謂檢舉失實,是指揭發他人罪行,但揭發的事實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或部分不符的行為。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這就把誣告與錯告在性質上清楚地區別開來了。誣告與錯告,在主觀方面有著質的不同:前者是故意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屬于犯罪行為;后者則是由于情況不明,或者認識片面而在控告、檢舉中發生差錯。由此可見,是否具有誣陷的故意,是區分誣告與錯告的最基本的標志。
2、本罪與一般誣告陷害行為的界限
兩者都具有捏造事實、誣陷好人的特征。但是,誣陷的內容、目的和性質,又各不相同:誣告陷害罪是捏造事實,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處罰,而一般誣陷行為僅限于捏造犯錯誤的事實,其目的只是使他人受到某種行政紀律處分,因此,從性質上講一個是犯罪,一個是違法。對一般誣陷行為,可根據不同情節和后果,分別給予行政處罰、紀律處分或者批評教育。
(二)本罪與誹謗罪的界限
二者的共同點表現在都是捏造事實,而且誹謗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實。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1、客體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譽。
2、主觀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的目的是破壞他人名譽。
3、客觀行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通常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后者是捏造有損他人名譽的事實,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如果行為人雖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但并不告發,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損害他人名譽,就構成誹謗罪。
(三)本罪與報復陷害罪的界限
二者都表現為陷害他人,主要區別是:
1、客體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權利。
2、對象不同:前者的對象是一切公民;后者的對象是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與舉報人。
3、主體不同:前者是一般主體;后者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4、行為表現不同:前者表現為捏造犯罪事實,作虛假告發;后者表現為濫用職權、假公濟私,進行報復陷害。
5、目的不同:前者是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是一般報復的目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報復陷害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利用職權、捏造犯罪事實,并向有關機關告發的,完全符合誣告陷害罪的特征,應定誣告陷害罪,不定報復陷害罪。
在向司法機關告發他人的時候,可能會因為行為人理解上存在偏差,出現錯告或者是檢舉失實的情況,但這些就不能認為是誣告陷害罪了,因為行為人主觀上并沒有捏造事實,只是錯誤的認為自己掌握的不真實的信息就是對的。雖然誣告陷害罪一般主體就能構成,但要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犯此罪的話,根據規定需要對其從重處罰。
誣告陷害罪立案標準是怎樣的
誣告陷害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嗎
誣告誹謗人身攻擊在我國是什么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解除車輛抵押合同如何撤銷
2021-01-17公司在解除勞動合同面臨哪些法律風險,應該如何防范
2021-03-22怎樣避免商標無效請求
2020-11-09如何計算商標侵權賠償
2020-12-01網簽可以作為抵押物嗎
2021-03-12交通事故鑒定有傷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25贈與合同部分履行還可以任意撤銷嗎
2020-11-24合同中怎么排除協議管轄的約定
2020-12-23執行董事和監事權力哪個大
2020-12-063歲男童遭母親男友虐打,同居期間虐待孩子屬于家庭暴力嗎
2020-12-26表見代理追償是否屬于侵權糾紛
2021-02-27幫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1-02-06辦理房產贈與公證錄音錄像嗎
2020-12-26集資房資格轉讓金屬于什么性質
2021-02-20勞動合同的續訂的程序
2020-12-06在什么情況下與員工簽訂勞務合同
2020-11-23勞動關系長期中止能否解除
2020-12-23保險公司的形式有哪些
2020-12-03航空意外傷害保險怎么賠的
2021-02-24貨物運輸保險糾紛案例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