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某些情況下,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相應的經濟補償金。換句話說,在某些情形下,單位即使解除了勞動關系也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不支付經濟補償金有幾種情況。
一、不應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
按照有關規定,用人單位可以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包括:
1.勞動者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或者主動表示不續簽原合同的,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2.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期限內,由于主管部門調動或轉移工作單位而被解除勞動合同,未造成失業的,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3.由于勞動者的過失,根據《勞動法》第39條所述,用人單位可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并且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二、經濟補償金繳稅嗎?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因此,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獲得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標準最高只能為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那么依據稅務局的相關規定,勞動者獲得經濟補償金無須繳納稅費。
這其實是理解錯誤,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只要在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以內,計算是2.9倍也不受十二年的限制,也就是說勞動者可以拿超過12個月的經濟補償金,這超過的部分就有可能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數額以上,這部分還是要納稅。
用人單位不用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主要就是上文中介紹的三種情況,大家可以適當了解一下。如果還想知道哪些情況下是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那么就請你到律霸網站的知識欄目進行了解。同時,經濟補償金達到一定數額也是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
經濟補償金發放標準是什么
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有哪些
經濟補償金繳稅標準是怎么確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申請專利時如何確定保密審查
2021-03-04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申請書怎么寫的
2021-01-29醉駕行政處罰單多長時間下達
2020-12-07對帳單可以當欠條嗎
2020-12-12探望權如何中止
2020-11-20公章外借他人使用所簽訂的擔保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11擔保合同中質物滅失怎么辦
2021-01-08社會保險能否定為勞動關系依據
2021-01-26意外險車禍賠付多少錢
2020-11-15人身保險有哪些特殊性
2021-01-21購房應該怎樣投保
2020-11-27保險經紀人是什么呢
2021-03-21保險合同責任免除的情況有哪些
2020-12-30如何確定保險合同的生效時間
2021-02-18保險合同當事人解決合同爭議的方式有哪些
2021-01-29保險合同的訂立與生效是怎樣的
2020-11-14人壽保險理賠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1-23保單受益人變更注意事項
2021-03-05該案中保險公司應否理賠
2020-11-10保險公司緣何敗訴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