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王兩家的矛盾起源于鄰里糾紛,1996年8月27日19時許,張扣扣的母親汪秀萍路過王家門前時,因過往與王家因地基糾紛有矛盾,汪便朝王正軍二哥王富軍(王自新二子)臉上吐唾沫,遂引起爭吵。王正軍(當年17歲)聞訊趕到現場也同汪爭吵,汪秀萍拿一扁鐵在王正軍的左額部、左臉部各打一下,王正軍即從路邊撿一木棒朝汪秀萍頭部猛擊一下,致汪當場倒地于當晚22時許死亡。王正軍因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年。
張扣扣案經媒體披露,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一時間滿屏都是張扣扣,有網友將案件稱之為母報仇案,也有網友將張扣扣案比作于歡案。時隔22年,張扣扣從一個受害人家屬演變為犯罪嫌疑人,其中必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因素。作為一名法律人,不僅要分析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對案件作出符合法律的判斷,還要深挖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犯罪的動機與目的,減少乃至避免此類案件的發生。
一、張扣扣為母報仇的犯罪動機是對法律的誤解。據張扣扣歸案后在公安機關的供述,作案動機是為母報仇。犯罪動機是犯罪分子犯罪的內心起因,是激發犯罪的心理因素,報復動機是常見的犯罪心理,犯罪動機越強,主觀惡性越大,社會危害性也越大。22年前母親汪秀萍被故意傷害致死,當年13歲的張扣扣和17歲的姐姐張麗波就在現場,目睹了全過程,對于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如果當時張扣扣當場奮起反抗,可能構成正當防衛,甚至可能構成特殊正當防衛,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可能不負刑事責任。
但是一個13歲的小孩子很難抵擋一個17歲的大孩子;時隔22年之后,危險情況、緊急情況消除,加害人受到應有的懲罰,再談報仇就違反法律,沒有道理。案發之后,公安機關及時破案,將犯罪嫌疑人王正軍緝拿歸案,人民檢察院及時提起公訴,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判處被告人王正軍有期徒刑七年,王正軍得到應有的懲罰。國家司法機關已經為張扣扣申冤、做主,不存在報仇的問題。人民法院之所以判決判處王正軍有期徒刑七年,是出于兩點考慮,王正軍犯罪時未成年,受害人自身有過錯,符合法律規定。
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是《刑法》的明文規定,同時《刑法》還規定對未成年犯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人民法院沒有減輕處罰,只是在正常的量刑范圍內從輕處罰。根據當年南鄭縣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張扣扣的父親張福如作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參加訴訟,沒有就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起上訴,引起全案上訴,也沒有申請檢察機關抗訴,說明受害人對一審判決是認可的。當時的遺憾是沒有追加張扣扣為附帶民事訴訟共同原告,張扣扣作為受害人汪秀萍的獨子,有權參加訴訟;雖然張扣扣當年只有13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仍有民事權利能力,可以向被告人主張撫養費,由其父親代理訴訟。
如果當時張扣扣參加法庭審判,親眼看見被告人王正軍受到法庭的正義審判,把內心的痛苦說出來,悲憤宣泄出來,可能感受會好一些。當時還有一個遺憾,張家沒有請執業律師出庭代理訴訟,也沒有指派法律援助律師,當時的代理人是一位村民親戚,很難詳細解釋法律,全面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同態復仇是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的復仇方式,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為現代社會普遍禁止,現代社會只有國家司法機關才有資格懲罰犯罪,不能由私人擅自進行處理。私力救助僅限于民事范圍。因此,張扣扣為母報仇的犯罪動機,源于對法律的無知,或者是對法律的誤解,是違反法律的。
二、張扣扣的犯罪目的導致其濫殺無辜。犯罪目的是指犯罪分子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達到某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是犯罪動機的具體表現。張扣扣在強烈的犯罪動機的支配下,為實現犯罪目的,瘋狂地濫殺無辜。現代法治最重要的原則是責任自負,不得連累無辜。王正軍的父親王自新,大哥王校軍與本案沒有任何牽連,張扣扣殺害王自新、王校軍是濫殺無辜。王正軍雖然有罪,但他已經受到司法機關的刑事處罰,為自己的罪責付出代價,刑滿出獄可以回歸社會重新做人,張扣扣殺害王正軍也是濫殺無辜。有網友說,張扣扣沒有殺害王家的婦女兒童,不是濫殺無辜。是的,在這個范圍內沒有濫殺無辜。但并不影響張扣扣殺害王自新、王校軍、王正軍構成濫殺無辜,在這一范圍之內仍然構成濫殺無辜。
三、張扣扣案警示我們對刑事案件受害人及其家屬心理救助刻不容緩。刑事案件給受害人及其家屬,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這種心理傷害可能引發新的刑事犯罪。張扣扣案就是典型的案例,22年來,張扣扣始終生活在喪母悲痛的陰影之中,性格越加孤僻,少言寡語,不愿意與人交流,甚至很少和父親、姐姐有言語交流,35歲還拒絕成家,無法過正常人的生活。不論是在部隊服役還是退伍回鄉,常常流露出為母報仇的念頭,多次尋機報仇,終于釀成大禍。張扣扣從一個受害人家屬演變為犯罪嫌疑人,令人感慨萬千。張扣扣案提醒司法機關和社會各界,要關心刑事案件受害人及其家屬,既要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又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對他們實施心理救助,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放棄仇恨,融入社會大家庭。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要求我們用法治的眼光看待、分析社會現象和各種案件。用法治的眼光看待、分析張扣扣案件,最重的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法律規定是大前提,案件事實是小前提,經過邏輯推理得出合乎法律的結論,離開案件事實和法律,就永遠說不清道不明,沒有判斷是非的標準。有網友認為,雖然張扣扣案違反法律,但是符合道德規范,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毫不懷疑張扣扣對母親的感情,母親的遇害演變成對加害人的怨氣,當個人恩怨與法律發生沖突的時候,個人恩怨應當服從國家法律?,F代社會,法律與道德具有同一性,兩者并不矛盾,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違反法律必然違法道德規范。張扣扣違背父親意愿,甚至是違背母親在天之靈的意愿,伺機為母報仇,踐踏國家法律,是不忠不孝;濫殺無辜,是不仁不義,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店鋪轉讓交易沒有達成但是被別人收了款怎么辦
2020-11-24消費者享有哪些基本權利
2020-12-24小區樓頂使用權歸屬誰
2021-03-16離婚雙方都簽字了是否立刻有效
2021-01-15代被保人簽字投保是否合法
2020-12-05已簽訂的勞動合同能變更嗎
2021-01-03單位未支付競業補償金如何處罰
2021-01-18實習證明怎么開
2021-02-08雇傭關系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12-25壽險理賠有哪些流程
2021-03-17建筑工程保險的被保險人
2020-12-13強險投保人提供哪些材料
2021-02-28保險公司先行墊付流程
2021-01-31互聯網保險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2020-12-14掛靠車輛該怎樣保險
2020-11-19生死兩全保險都有哪些特點
2020-12-29保險理賠有時間限制嗎
2020-11-23保險公司理賠程序有哪些
2021-03-23保險原則包含哪些
2021-03-03農村集體林地可以承包給個人嗎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