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在交通事故中怎么認定:
《解釋》第五條第二款規定:“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的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者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論處。”《解釋》中,“共犯”就是共同犯罪人。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上述人員已與肇事者共同構成了交通肇事罪,是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關于指使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定性問題,在司法界有一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應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有的認為應定包庇罪①、有的認為屬于交通肇事罪②。《解釋》的出臺,為法官審理此類案件消除了困惑,但理論界的爭議卻并未停止。筆者認為,上述《解釋》開創了共同過失犯罪之先河,超越了法定的法律解釋權限,違背了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以及基本理論,實屬越權解釋。交通肇事罪不存在共犯問題,理由如下:
首先,從交通肇事罪的法律規定來看,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見,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并不是交通肇事罪的成立要件。也就是說,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對交通肇事罪不具有定罪層面上的意義。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只是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情節,而且承受這種量刑情節的主體只能是交通肇事人,而不能包括其他人。
其次,從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來看,交通肇事罪是一個典型的過失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罪。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和刑法理論,共同過失犯罪不是共同犯罪,所以交通肇事罪根本就不存在共犯的問題。雖然指使逃逸和逃逸行為在主觀方面屬于故意范疇,但指使逃逸和逃逸行為是發生在交通肇事以后,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使他人或自己逃避法律追究,所以僅以行為人對逃逸行為存在共同故意,就認為他們是交通肇事共同犯罪的故意是不妥當的。因此,對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的行為,不能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
共同犯罪中怎樣確定犯罪中止形態?
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是什么?
怎樣確定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位如何為員工報醫藥費,需要哪些手續
2021-03-04打官司怎樣請律師,委托律師打官司注意事項
2020-12-29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自身優勢
2021-01-01最新企業破產法全文
2021-03-11保證的方式及先訴抗辯權
2020-11-21車禍二級傷殘最多賠償多少錢
2020-12-04事實婚姻財產分割原則有哪些
2021-01-02離婚債務立案是否需要收費
2021-01-18人民法院是否要執行仲裁裁決
2021-01-13交通事故民事官司如何打
2020-11-28交通事故異地被起訴如何應訴
2021-01-21情侶分手賠償協議有法律效應嗎
2021-02-18起訴之后被告變更法人是否違法
2021-02-24一般網貸逾期多久上征信
2021-02-09車輛沒過戶怎么簽免責合同
2021-03-04買集資房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1-01-12有簽名沒有公章的合同是否有效
2021-02-11第三方勞務派遣合法嗎
2020-11-10待崗期間經濟補償金標準
2020-12-16意外傷害怎樣申請理賠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