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經濟方面進行投資的時候會需要用到大量資金,而一般人大多是自己擁有著有限的資金,因此像社會籌集資金這樣的集資行為,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金融活動。但最近,企業融資、民間高息借貸引發的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缺頻頻生,很多人會吧這兩者混為一談,其實不然。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的解釋與區別。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均屬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類,它們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經濟管理制度,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違反國家經濟管理法規,破壞國家經濟管理活動,危害國計民生,使國家經濟遭受嚴重損害的行為。在主觀方面絕大多數是由故意構成,個別由過失構成。兩者的主要區別是:
一、概念不同?
前者是指行為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后者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
二、客觀方面表現不同?
前者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非法向社會公眾吸收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完全仿造銀行吸收存款的做法,以確定的存款期限、利率,面向社會公眾吸收存款。“變相吸收存款”,是指行為人為回避以“存款”的形式吸收公眾資金引起麻煩,受到追究,在未經過中國人民銀行或者國務院批準的情況下,擅自開辦所謂的“基金”或“基金會”等,再以此名義“合法”地吸收公眾資金以開展所謂活動,還有的以吸收投資,擴大企業再生產為名,無固定利率,年底分紅,實際許以高出銀行利率很多的股息,吸收公眾存款。后者表現為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使用詐騙方法”,是指行為人采取虛構集資用途,以虛假的證明文件和高回報率為誘餌,騙取集資額的一種手段。“非法集資”是指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未經有關機關批準,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
三、主觀方面不同?
前者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但行為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是否已獲利,獲利數額大小,甚至虧損,資不抵債,都不影響罪名的成立。只有達到“擾亂金融秩序”的程度的,才構成犯罪。后者具有非法占有集資款的目的。間接故意和過失不構成犯罪。按照法律規定,非法集資的行為,必須達到“數額較大”的程度,才構成犯罪。
綜上所述,當我們在經濟投資方面遇到了資金問題,從而遇見了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這種非法活動導致自己損失了利益的時候,根據小編整理的幾方面去區別理解這兩個案件的實質和造成的后果,如有不懂的,再去與律師了解相應法規深入交流,以便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2020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量刑標準
集資詐騙法院階段辯護詞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有哪些司法解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公死亡單位不承認怎么辦
2021-02-12環境超標如何舉證
2021-03-16股權轉讓法律意見書格式是怎樣的
2021-02-23不立案就沒有回執嗎
2021-01-20房產抵押需要哪些資料
2020-11-26未登記抵押權是否享受別除權
2021-01-15被狗咬傷誤工費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01約定僅對租金負連帶責任是否有效
2021-02-08起訴侵權賠償如何收取受理費
2020-11-09空置房物業費70%的規定是什么
2021-03-11效力未定的合同類型及其效力如何確定
2020-11-12雇傭關系要承擔工傷嗎
2021-02-28什么關系構成勞動關系
2020-11-21試用期工資不能低于勞動合同的百分之幾
2021-03-03北京市是經濟性裁員標準
2021-01-17勞動糾紛多長時間內能去仲裁
2020-11-24飛機航班延誤賠償規定
2020-12-04商業車險訂過了退保是否可以
2021-02-04保險公司怎么評估房屋補償標準
2021-02-25遭綁架致死屬意外 可獲保險理賠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