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體是危害社會的個體,犯罪也是不可被原諒的,并且還要為犯罪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也許我們還不是特別了解犯罪主體要怎樣去定義,關于是否犯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這個問題,小編找來了相關的法律知識為大家解答。
什么是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自然人主體是指達到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單位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行為并依法應負刑事責任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犯罪主體包括自然人與單位
自然主體
自然人主體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為人具有這兩個條件外,還必須具有特殊身份。
年齡
行為人應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的年齡。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狀況、文化教育發展水平、智力發展程度將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即處于這一年齡段的人只對部分嚴重犯罪負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無論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75周歲以上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不滿16周歲,而不予處罰的,責令其家長或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以上規定體現對青少年犯罪是以教育為主的精神。
單位主體
單位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行為并依法應負刑事責任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單位這個概念比法人更為廣泛,除法人以外還包括非法人團體。雖然單位一詞在以往我國社會生活中曾經被廣泛使用,甚至是一個使用率極高的用語,但嚴格地說它不是一個法律用語。也就是說,單位一詞并無確切的法律涵義。根據刑法第30條之規定,單位犯罪這一概念中的單位,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這也就是單位犯罪的主體。
由此可見,犯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的說法是錯誤的,犯罪主體還包括單位。我國也制定了許多相關法律來保證社會的和平,所以當我們遇到不法分子對我們的人身或者是對我們的利益有所危害時,應該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讓法律惡懲這些危害社會和平的主體。
網絡誹謗犯罪主體有怎樣的刑事責任
刑事犯罪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取保候審期間再犯罪怎么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獲取交通事故證據
2020-12-17侮辱罪公安能否立案
2020-12-31罰金和罰款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05最新勞動法是哪一年頒布的
2021-02-22訂婚當天互換禮物屬于彩禮嗎
2020-11-13公司減資需要凈資產審計嗎
2020-11-13怎樣變更監護人具備的條件
2020-12-19基層法院可以將案件移送中院管轄嗎
2020-11-11債務人逾期還款怎么辦
2020-12-19勞動者突然離職,工資還要結算嗎
2020-12-03什么叫傷殘津貼,傷殘津貼應該如何計算
2021-01-08不簽勞動合同是否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單位應當承擔什么法律后果?
2021-03-24勞動爭議仲裁庭審被申請方聯系不上怎么處理
2021-01-17人身保險合同多久未支付保險費合同失效
2021-03-01保證保險合同糾紛怎么處理
2021-01-15原告張某訴某保險公司保險合同糾紛一案
2021-01-17寧波正式實施商業車險二次費改
2021-03-03關于保險受益權問題的研究
2021-02-07試論保險受益人制度
2021-01-30死亡事故理賠流程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