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在我國是屬于一種違法行為,相應的違法者會受到我國法律的相應制裁,對于欺詐行為我們要有深刻的認識,做到嚴以律己,下面小編就欺詐的構成要件做以明確的解釋。希望大家看到后,在遇到欺詐的行為能夠深刻的認識到,意識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
一、構成欺詐行為一般必須具備以下4個要件: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欺詐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并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的故意包括兩方面:一是陳述虛偽事實的故意;二是誘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故意。
實際生活中,陳述錯誤事實并不少見,根據行為人的動機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行為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此時就構成欺詐的主觀要件;第二類是行為人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認為陳述的錯誤事實是真實的,即他主觀上并沒有陳述錯誤事實的故意,此時不構成欺詐的主觀要件。但是如何區分行為人是否具有陳述錯誤事實的故意,卻非易事。這主要從行為人的行為動機、知識經驗以及其所處的客觀環境去認定。
(2)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欺詐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構成欺詐行為的兩個方面。故意陳述錯誤事實的行為,例如將假冒偽劣商品說成質優價廉。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向他方告知真實情況面故意不告知。沉默是否構成欺詐呢?大部分國家的法律規定,當行為人有義務說明真實情況而不說明、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我國法律對沉默是否構成欺詐的規定與上述規定相似,例如(產品質量法)第28條規定:銷售者在出售某種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的產品,應當事先向消費者或用戶作出說明,否則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規定表明在負有說明義務時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另外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說明義務的,也不能保持沉默。
(3)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構成欺詐,一般必須是被欺詐人的錯誤認識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易言之,如果被欺詐人訂立合同,那么必須是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與合同內容有密切關系,并且被欺詐人因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對合同內容發生了錯誤認識。
(4)被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如果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詐行為而作出的,也不構成欺詐。這表明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
在實際生活中要做到誠實守信,不要誤入歧途,要有辨識的能力,有了辨識的能力才能有效的預防潛在的和主管的欺詐發生,就不會構成欺詐,做一位合法的我國公民。
民法總則關于欺詐是如何規定的?
欺詐訂立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對欺詐罪該如何進行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長期租房戶可否申請廉租房
2020-12-21勞動仲裁雙倍工資輸了怎么辦
2021-01-16借款人去世債務怎么辦
2020-12-30行政處罰超過期限怎么延期
2021-02-27毆打他人怎么處罰
2021-02-25什么是侵占罪,與盜竊罪有何不同
2021-02-07不良記錄具體包括什么
2020-12-21房產證有時效嗎
2021-01-12解除勞動合同能恢復嗎
2021-02-24車上人員險何時不賠償
2021-01-09意外傷害保險理賠需要多久
2021-02-22車禍受傷無殘疾時保險公司如何賠償?
2021-01-21保險公司擬定健康保險的保險條款需要審批嗎
2020-11-24失業保險基金情況是誰監督
2020-11-13保險人在理賠時應注意什么
2021-01-30只因丟失“費用結算收據” 理賠竟打折
2020-12-05保險合同未約定自殘免責時,被保險人自殘應如何處理?
2020-12-01開荒地沒有合同政府可以收回嗎
2021-02-12村委會可以簽訂土地轉讓協議嗎
2021-02-25未經批準的劃撥土地轉讓是否無效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