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預備階段的終點是什么?
著手實行是犯罪預備的終點。犯罪預備亦稱預備犯。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決意與著手實行犯罪之間的一個階段。行為人在此階段上,主觀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預備行為是為侵害某種客體制造條件,并希望以此保證犯罪的既遂;客觀方面表現為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既可以是作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為的形式。
二、犯罪預備形態的客觀特征包括兩個方面:
(1)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即為犯罪的實行和完成創造便利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不同于犯意表示。犯意表示是指以口頭、文字或其他方式對犯罪意圖的單純表露。二者的區別在于:犯罪預備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已具備特定的犯罪構成,我國刑法規定原則上要作為犯罪處理;而犯意表示,還不是行為,無論是從行為人的主觀意圖還是客觀表現上看,都不是在為犯罪實施創造條件,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對犯意表示不能處罰。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兩種類似于犯意表示的行為不能認定為犯意表示而應以犯罪論處:一是某些具體犯罪的構成中所包含的口頭或書面語言形式的實行行為。如侮辱罪、誹謗罪、煽動分裂國家罪以及教唆犯罪里所包含的言語行為,作為強奸罪、搶劫罪等犯罪的手段行為的威脅性語言。這些特定的語言在特定的犯罪構成中屬于犯罪的實行行為,具備這些語言不但構成犯罪,而且不是犯罪預備,而是已經實行犯罪的其他犯罪形態。二是單個人犯罪中制定犯罪計劃的書面語言,以及共同犯罪中勾結共同犯罪人、交流犯罪思想、商議犯罪計劃的口頭語言或者書面語言。這些語言都已經超出犯意表示的范疇,而是在為實施犯罪創造條件的犯罪預備行為,足以構成犯罪的,應當以犯罪論處。
(2)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即犯罪活動在具體犯罪實行行為著手前停止下來。以上兩個特征說明了犯罪預備形態可能發生的時空范圍,即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起直至犯罪實行行為著手之前。
我國的司法機關都是會對犯罪分子做出的違法行為進行立案調查,同時也是會根據犯罪嫌疑人的涉案情節以及造成的后果來量刑,如果在實行犯罪的過程中因為主觀原因或者是客觀原因沒有實施完犯罪行為,司法機關也是會酌情對犯罪分子從輕或者是減輕處罰的。
刑法中犯罪預備屬于犯罪嗎?
怎樣認定犯罪預備行為?
哪些行為屬于犯罪預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執行前保全需要提供擔保嗎
2021-01-16政府法律顧問的條件
2021-03-11發生工傷事故如何向勞動部門報告
2021-03-24合伙企業的相關法條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020-12-17消費者享有哪些基本權利
2020-12-24非機動車違章怎么處罰
2021-02-27火化證是否屬于死亡證明
2020-12-08挪用公款多少可以立案
2021-02-01單方承諾是否構成連帶責任擔保
2021-03-01小孩在超市受傷,超市一定要負責任嗎
2020-12-02500米以上建筑允許修建嗎
2021-02-28道路施工占住商戶有賠償嗎
2021-02-20房地產開發流程及五證是什么
2020-12-29怎么保護商業秘密
2021-03-14休病假多久就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20宜昌市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0不適用一裁終局的勞動糾紛
2020-12-10如何理解一切險保險合同
2020-11-23保險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哪幾類
2020-11-23定值保險合同可以適用于哪些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