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預備刑法上規定是怎么處罰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認可了這一學說,規定對于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二、法律規定
根據《刑法》第22條第2款的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遵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顯然,預備犯應當負刑事責任。但由于預備犯還沒有著手實行犯罪,沒有造成犯罪結果,其社會危害性通常小于“既遂犯”的社會危害性,故對于預備犯,可以從寬處罰。“可以”是授權性法律規范的表達方式,具有允許、許可的意思,但同時也表明了刑事立法的傾向性意見。這兒,刑法雖然用的是可以,但可以理解為“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也是法定的,一般情況下司法機關必須這樣為之。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行為人準備實行特別嚴重的犯罪、手段特別惡劣時,也可以不予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至于究竟是從輕處罰還是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應當對犯罪預備的整個案件進行綜合考察后來決定。
三、刑法犯罪預備成立條件
1、客觀上:有犯罪預備行為,但未能著手實行犯罪。——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之間具有直接關系。預備行為主要包括:
(1)準備工具;
(2)練習犯罪的手段;
(3)進行犯罪前的調查、籌集資金;
(4)排除實行犯罪的障礙;
(5)勾引共犯;
(6)制定犯罪計劃。
2、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
3、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預備犯雖然行動上并沒有越過法律的道德底線,但是心理上已經越過了法律紅線。人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心理部干凈,早晚都會出事,所以不管有沒有做出違法的行為,只要心理有這個想法,就需要收到懲罰,讓法律去除心理的障礙。
犯罪預備的特征包括哪些
犯罪預備的認定原則是什么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施工損毀道路致行人損害應該由誰擔責
2021-01-23我國現行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制度是怎樣的
2020-12-29連帶債務執行應注意什么
2021-01-15直系親屬贈予房屋要交契稅嗎
2020-12-10發生交通事故雙方同等責任,車損應當理賠多少錢
2021-01-03擔保合同關系能否主張侵權責任
2021-03-01個人房屋抵押貸款還不上該如何
2021-02-25提存貨物滅失的責任
2021-02-18房產繼承前調查要多久
2021-01-28房改集資房屬于什么性質
2021-01-17為什么集資房不可以抵押貸款
2021-03-17設立公司規章制度時注意什么
2021-02-23勞動法是如何規定變更工種的
2021-01-15比較保證保險合同與保證擔保合同
2020-12-10重復保險如何賠付
2021-02-08投保單與保險單不一致怎么辦
2021-01-13把保險單弄丟了怎么理賠
2021-03-03在不同保險公司投保人身意外和重大疾病險,如何理賠
2020-12-07關于承包權能否繼承”的問題
2021-03-02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取得方式有哪些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