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作為犯罪要求的條件有哪些?
刑法上的不作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不作為犯罪成立的前提條件。這里的“義務”主要有以下四個來源:
(1)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這里的“法律”包括狹義的法律以及法令、法規等)
(2)職務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這類義務以行為人具有某種身份或從事某種業務并正在執行為前提。
(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
(4)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即當先行行為危及他人權益時,行為人有義務采取措施防止、排除和避免危險發生。
2、行為人能履行特定義務而未履行。 “能履行義務”不僅意味著行為人具有防止結果發生的積極行為的可能性,而且意味著具有防止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即行為人能采取措施,并且此措施可能防止結果發生。
3、由于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而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結果。這是不作為行為達到犯罪程度的客觀標志。換句話說,就是行為人履行作為義務可以避免結果發生時,不作為才可能成立犯罪。
二、特征
(一)違反法律直接規定。是指《刑法》有直接規定的罪名,才構成犯罪,即罪刑法定原則:“法無規定不為罪”,嚴禁“類推”。以《刑法》確定罪名為準。
(二)負有法定義務。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具有作為義務而不作為的行為。
例如;母親拒絕嬰兒喂奶,造成嬰兒死亡的。屬于不作為犯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遺棄罪】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拒絕履行的行為。是指能夠有條件作為,而拒絕履行作為的行為。
《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條 【戰時拒不救治傷病軍人罪】戰時在救護治療職位上,有條件救治而拒不救治危重傷病軍人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傷病軍人重殘、死亡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要達到情節嚴重或情節惡劣的行為。
我國公民的各項行為以及各項的權益都是會受到法律的保障和規范,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內容去執行也是會構成不作為犯罪的范疇,因為公民的不作為行為也是會給其他公民以及團體的權益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司法機關也是會對不作為的犯罪分子進行處罰。
不作為過失犯罪有哪些情形
不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不作為犯罪判罰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發商抵押房產再出售犯法嗎
2021-02-17工傷鑒定時間是什么時候,工傷死亡認定需要多長時間
2020-12-02尋釁滋事找律師有用嗎
2021-03-24被拘留人聘請律師有哪些流程
2020-12-23傷殘等級重新鑒定司法流程
2021-01-31認購合同定金交了多久簽購房合同
2020-12-07解約定金與違約金的區別
2020-11-24孩子探望權,父母一方被禁止探望孩子怎么辦
2021-01-10妻子不履行救助義務致夫死亡構成何罪
2020-11-26審查逮捕環節需不需要指定管轄
2020-12-06法院進入簡易程序多久能審,還可以上訴嗎
2020-11-13公民侵犯個人隱私怎么處理
2021-03-05交通肇事逃逸后果是什么
2020-12-05法院強制措施是否影響征信
2020-11-23政府集資房是什么房
2021-02-02民間借貸執行拍賣房子多長時間
2021-01-23低保待遇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沒有法條)
2020-11-22交通事故鑒定責任還需要繳費嗎
2021-01-30毛坯房驗房的十三個步驟
2021-02-02間隔多久才算勞動關系中斷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