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民事時效請求權法理分析價值定位
對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的起訴,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相應的抗辯,法院能否援引訴訟時效的規定,主動對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的請求進行審查并駁回其訴訟請求?對此一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及理論界頗有爭議。在司法實踐中,受案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3條的規定,即“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受理后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進行處理,這一規定和作法招致了很多批評。從該條司法解釋本身規定來看,理解上并無存在疑義,之所以存在爭議,實質上是對該條立法的價值取向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試就該條規定借助時效設立的理由、請求權、權利的法學理論以及德國、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理論情況進行分析和比較,以求闡清理論上和實踐中存在的一些疑點,以期拋磚引玉之用。
一、關于法律設立時效的理由
權利的行使應受時效的限制,所謂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一定期間,而產生一定法律上效果的法律事實。為何規定時效?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理由謂:規定請求權經若干年不行使而消滅,蓋期確保交易之安全,維護社會秩序。蓋以請求權永久存在,足以礙社會經濟之發展。王澤鑒先生總結時效存在有四點理由:1、保護債務人,為避免因時日久遠,舉證困難,致遭受不利益;2、尊重現存秩序,維護法律平和;3、權利上睡眠者,不值保護;4、簡化法律關系,減輕法院負擔,降低交易成本。(1)王澤鑒先生對時效存在總結的四點理由,第1點并不令人信服,根據社會的一般倫理觀念以及立法規定,對不主動履行應當履行的債務之人,并不會比債權人更值得保護,而且根據程序法上的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在一般情況下,舉證困難應是提起訴訟主張權利之人,即債權人,而非債務人。對時效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并非毫無問題,實質上,對時效的行使會產生一個和實體法的公正不符,或者說與人類文明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觀不相符合的結果,尤其是某些時效規定較短的情況下,顯得更為嚴重。也就是說法律對時效的規定是以犧牲一定程度的公平正義作為其代價的。但是正如上面所說,時效的規定可以起到維護既存秩序,促進交易安全和降低成本,以及起到促使權利人積極行使權利。因此,從人類社會的大利益出發。法律選擇了時效。這是時效設立的理由,也是法律規定之所以設立時效的最根本的目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收取押金和扣押身份證件的合法嗎
2021-03-23軍人轉業費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12關于抵押期限是否影響擔保物權
2021-02-25公共場合強奸幼女坐幾年牢
2020-12-30黨員受到刑事處罰如何黨內處理
2020-12-04居間人的法律責任
2021-03-03被扶養人生活費總額上限是多少
2021-01-19案件管轄異議成立怎么辦
2021-02-07交通事故調解書范本
2021-02-23勞務合同可否定免責條款
2021-03-19小孩在商場受傷怎么理賠,有哪些相關規定
2021-01-05物權法(草案)名詞解釋-----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2021-01-20房產贈與給子女的契稅怎么計算
2020-12-30放假多久算被迫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14在國外非法務工如何處罰
2021-01-03勞動爭議案件訴訟一般需舉證的內容
2020-12-11離婚時可供分割的財產險有哪些
2021-03-25論保險合同的無效──從世都百貨退保風波說起
2020-12-29有保險撞死人保險公司全賠嗎
2020-12-17財產保全保險費用承擔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