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時效中斷怎么辦?
所謂訴訟時效中斷是指有法定事由發生時,此前已計算的時效期間全歸無效,待中斷事由消滅后,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行政訴訟時效的起算一般是從行政相對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何為“知道”?法律未作相應解釋,筆者認為,所謂“知道”應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以書面形式告知相對人行為內容及訴權和起訴期限,而非道聽途說,如果依照法律規定具體行政行為可以以口頭形式告知,亦必須制作筆錄,行政相對人通過非上述途徑而得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不能視為“知道”。
訴訟時效一經開始,便向著完成的方向進行。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訴訟時效在進行過程中會發生某些特殊情況。其中,訴訟時效的中止和中斷表現為阻礙訴訟時效在法定期間完成的情況,民法學上稱為時效完成的障礙。行政訴訟法對時效的中止有著明確的規定,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后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解釋進一步將中止的原因擴大到“不屬于起訴人自身的原因”,并規定“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這是解釋保護行政相對人訴權保護的一個具體體現。
民法上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事實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其特點在于均是當事人有意識的行為,包括起訴、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行為。這些法定事由只要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出現即引起時效的中斷。具體行政行為以實現現行決策目標為宗旨,通過直接或間接影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來調整和制約社會行為,達到管治社會的目的,因而一經作出,其內容即具有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的確定力、拘束力、執行力,其變更或者撤銷必須經過法定的途徑,相對人不服該行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期限不以行政相對人與行政長官之間存在請求撤銷或者同意撤銷、請求變更或者同意變更具體行政行為的意思表示而中斷。
因此筆者認為,民法上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行為不適用行政訴訟時效的中斷。行政訴訟時效的中斷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依法提起行政復議,二是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沒履行完要簽中止協議嗎
2020-12-18醫院治療失誤造成更大損傷追究誰的責任
2021-01-31開假匯票承兌5萬如何處罰
2021-01-02交通事故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2021-02-22家暴離婚起訴狀
2021-02-01無結婚證酒席錢要賠償嗎
2021-03-02公民侵犯個人隱私怎么處理
2021-03-05提出離婚賠償的條件需要哪些
2021-03-20家庭暴力犯罪中應該怎樣認定虐待和故意傷害
2021-01-29公司建立了工會可以解散嗎
2021-01-04預付款的作用是什么
2021-01-11醫療糾紛的防范
2020-11-09越權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17自助存包丟失商場是否應當賠償
2020-12-04房產中的公攤面積怎么算
2020-12-14符合條件的職工是否可以申請變更無固定期的合同
2020-12-12員工上班玩手機公司可以辭退嗎
2021-01-06不帶薪年休假屬于勞動糾紛嗎
2020-12-17終身壽險是什么意思
2020-11-08意外保險如何索賠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