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法》第八條規定:“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二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
繼承人只有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其請求權,法院才保護其權利。否則,人民法院將不予以保護,繼承人即喪失勝訴權。
在我們辦理繼承公證中,經常會有實際占有財產的繼承人以其他繼承人超過訴訟時效,法院對其訴訟請求不予保護,喪失勝訴權為條件,來申辦繼承公證。以下面二個繼承案件為例:
【事例一】李甲、李乙的父母(其父母也都先于本人去世)于2002年先后病故,留下一棟房屋,該房一直由長子李甲占用。甲乙為繼承此房屋發生糾紛,未達成協議,2007年,次子李乙起訴至法院,要求繼承房產。法院以已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駁回弟弟李乙的訴訟請求。哥哥李甲拿著法院的裁定,來到公證處申請自己一人繼承此房屋。
【事例二】某A、某B的父母(其父母也都先于本人去世)于1985年先后病故,留下一棟房屋,該房一直由長子A占用。弟弟B二十多年未對此房屋的繼承權提出請求。2008年哥哥A以弟弟B超過20年繼承訴訟時效為依據,來到公證處申請自己一人繼承此房屋。
對于以上兩種情況我們是否可以為他們出具公證書呢?我的意見:不能。
理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繼承的訴訟時效按繼承法的規定執行。但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未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視為接受繼承。遺產未分割的,即為共同共有”。同時,對于這種情況,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在《關于繼承開始時繼承人未表示放棄繼承遺產,又未分割的可按析產案件處理問題的批復》中也明確指出:“各繼承人都沒有表示放棄繼承,根據《繼承法》第25條第1款的規定,應視為均已接受繼承。訴爭的房屋應屬各繼承人共同共有,他們之間為此發生之訴訟,可按析產案件處理,并參照財產來源、管理使用及實際需要等情況,進行具體分割”。
根據上述規定,如果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均未表示放棄繼承,且未進行遺產分割,則各繼承人對遺產處于共同共有狀態,即使超過了訴訟時效,這種共同共有狀態也不會改變。因此如果僅以其他繼承人超過訴訟時效(或法院駁回訴訟請求)為由,就認為他們喪失了繼承權是不正確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離婚不協商能不能直接起訴離婚
2021-02-28對違法行為有異議怎么處理
2020-12-01投訴不處理是否可申請復議
2021-01-27質疑公攤面積怎么辦
2021-01-30商標使用許可期限屆滿后對庫存產品如何處理
2021-01-28合同中怎么排除協議管轄的約定
2020-12-23未成年的房產可以用于父母抵押嗎
2021-03-26開發商無證賣房子欺騙消費者怎么維權
2020-11-09員工不簽勞動合同的應該要如何處理
2021-02-04政府非法拆遷怎么處罰
2020-12-18保險單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2021-01-27保險公司有哪些重點問題
2020-12-08兩種引發保險糾紛的情形
2020-12-26保險合同轉讓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0-11-22被保險人自殺保險公司會不會賠償
2020-12-30肇事逃逸能走保險嗎
2021-03-16汽車沒保險能置換嗎
2020-12-17保險理賠款如何入賬
2021-03-01土地流轉合同期限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21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法定程序到底是什么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