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定義
律師解答:
我國行政法學界對此規定有各自的見解和表述。有學者認為所謂行政訴訟第三人,就是指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相關法律知識:
我國臺灣法學界認為,所謂訴訟第三人,依各國法制及學說嚴格定義,系指行政訴訟主要當事人(原告或被告)以外之第三人,其法律上利益或權利將受到裁判影響,而于本案程序終結前參與他人系屬中之訴訟程序,并為裁判既判力所及者。[4]
德國行政訴訟法65條第1款和第2款,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定義為: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可能受到裁判結果的影響或者第三人與系爭法律關系有關而裁判需對該第三人合一確定,可以申請或由法院傳喚其參加訴訟。
日本行政案件訴訟法規定,法院由于訴訟結果有損于第三者權利時,依據當事人或第三人的申請或者法院依職權決定,可以吸收第三人參加訴訟。[5]我國臺灣地區和國外的德國、日本更接受用與裁判結果的利害關系定義第三人。
我國學者多以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來定義行政訴訟第三人。其中也有學者提出以訴訟結果來定義第三人,但是將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與訴訟結果有利害關系并列,沒有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分析,造成第三人定義的模糊。而且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定義僅強調了第三人與原告一方的關系,第三人僅只其利害關系受具體行政行為影響的、沒有起訴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這些定義都不包含當第三人是行政主體,而該行政主體因起訴方沒有對其指控而沒有成為被告的這種情況。相比而言我國臺灣地區、德國和日本的表述就顯得更為全面些。我們可以借鑒來,考慮用“裁判結果”來替代“具體行政行為”的使用。一是因為這是域外界定行政訴訟第三人概念時的通行做法。縱觀德國、日本和我國的臺灣地區,都是用“裁判結果”或“訴訟結果”來作為連接點的,鮮有“具體行政行為”的字眼。我國摒棄“具體行政行為”這個連接點,不僅與擴大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的趨勢相適應,而且也順應了國際行政訴訟立法的通行規定,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二是更加貼切實際。因為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原因,主要是擔心法院的裁判結果對實體權利義務的重新配置不合理,會侵害到自己的利益。而且其只是在訴訟開始后才介入訴訟,依據訴訟程序的自然進行,裁判結果是必然的,因而對裁判結果的關注才是最重要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處分怎么提前解除或撤銷
2021-02-07企業債權債務分析
2020-12-02侵犯商業秘密罪處罰怎么規定
2020-12-01如何判斷商標侵權行為怎么認定
2021-01-29男方外遇離婚財產如何分割
2020-12-19夫妻財產約定效力的相關規定
2021-02-10母親死后兒子能向女兒追討贍養費嗎
2021-03-18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是什么意思
2021-02-18經過什么樣的流程才能申請取保候審
2021-01-06在合同里約定安全免責條款有效嗎
2021-03-23交通事故對方全責應該賠償多少
2020-12-23學校應如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021-02-28購房定金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12哪些項目不屬于工資構成部分
2020-12-25用人單位單方面調崗降薪勞動者如何應對?
2021-02-28什么是團體意外保險
2020-11-21飛機延誤賠償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28飛機延誤險怎么理賠
2021-03-16人身保險合同常見糾紛剖析(三)
2021-01-02學校平安保險理賠范圍是什么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