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扒竊的認定是什么
扒竊,是公安機關或一線反扒干警的常用詞匯,《刑法修正案(九)》將扒竊等盜竊犯罪行為單獨表述,意在表示扒竊等盜竊行為區別于傳統意義的普通盜竊。扒竊行為直接接觸公民人身,且一般發生在大庭廣眾之下,嚴重影響群眾人身安全感及社會信任度,社會危害性更大。
扒竊入刑實際是為了加強對具有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的盜竊行為的打擊力度而規定的,兼有保護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目的,但該罪本質仍然是盜竊罪。盜竊罪作為財產類犯罪不僅要有盜竊行為,還要有盜竊的實際損害結果。所以,刑法修正案(八)第39條關于扒竊的規定同樣遵循刑法總則第13條但書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是指導扒竊行為是否構罪的重要標準。因此,司法機關在辦理扒竊案件時,應針對扒竊行為的刑事違法性、社會危害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等特點,對扒竊行為的質與量作出統一的評定。
扒竊作為盜竊罪的一種罪狀和方式,所侵犯的法益是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其既遂與未遂的區分仍應圍繞財產的得失進行認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明確了控制說是區分盜竊罪未遂與既遂的界限標準。扒竊作為盜竊行為的一種,當然也適用控制說,只要財物到手,扒竊行為即宣告完成,即構成盜竊罪既遂。
二、扒竊與普通盜竊行為的區別在于:
1、發生在公共場所;
2、所竊取的是他人“隨身攜帶”的財物。
扒竊行為之單獨列出并予以嚴懲是因為發生在公共場所社會危害性大。由于公共場所的開放性和人員的不特定性,扒竊他人財物除了侵害公民的財產權外,更使公民感到人人自危從而降低社會安全感,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隨身攜帶”是持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屬于現實支配的一種。因此,“隨身攜帶”應以人身依附性或人身控制性為必要。
我國《刑法修正案九》中對扒竊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即在公共場所內扒竊的可以認定構成盜竊罪。但同時也要注意,如果扒竊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則不認為是犯罪。因此,扒竊也要達到一定情節,造成的危害比較大時,才有可能按照盜竊罪論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防范利用互聯網支付洗錢的建議
2021-02-13知識產權是財產權利嗎
2020-12-03以限制離婚自由為條件的協議有沒有效
2021-02-25居民商業產權是否征收房產稅
2021-01-10離婚房產如何評估
2021-01-07公司員工調動崗位需要哪些流程
2021-01-16哪些情況不能簽終止協議
2021-02-06崗位調動與集團公司的勞動合同會自動終止嗎
2020-12-29勞務派遣是否計入應付職工薪酬
2020-12-17勞動法辭退員工怎樣賠償
2021-01-09什么是人身保險合同
2020-11-18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能否作為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1-03-12保險合同的訂立與生效是怎樣的
2020-11-14離婚后可以變更保險受益人嗎
2021-03-06保險欺詐的三種仲裁方式
2020-11-21國有土地出讓土地增值稅怎么算
2020-12-26影響土地流轉價格的原因在哪里
2020-11-22協議拆遷簽訂協議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2021-03-10國有土地使用證拆遷中有用嗎
2020-11-27成都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