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預備犯罪過程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犯罪預備,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為了實施某種能夠引起預定危害結果的犯罪實行行為,準備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條件的狀態。
二、認定標準
犯罪預備的概念和特征,為認定犯罪預備提供了一般標準。但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運用這些標準來認定犯罪預備,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認定犯罪預備時,應注意下述三種區分:
(一)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的區分
在認定犯罪預備時,必須把犯罪預備與犯罪的預備階段區別開來。犯罪預備是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的一種停頓狀態,而犯罪的預備階段是行為發展的一個過程。無疑,這兩個概念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因為犯罪預備只能發生在犯罪的預備階段。但兩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犯罪預備是行為人應對其承擔刑事責任的一種行為狀態,而犯罪的預備階段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有些犯罪分子可能經過犯罪預備階段以后進入了實行的階段并最終完成了犯罪,這時應作為犯罪既遂負刑事責任,而不再單獨對犯罪預備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如果行為在準備過程中由于行為人意志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就應當以犯罪預備論處。
(二)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的區分
在認定犯罪預備時,必須把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區別開來。犯意表示是在實施犯罪活動以前,把自己的犯罪意圖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流露出來。犯意表示雖然在客觀上也表現為一定的行為,但這一行為僅僅是其犯罪意圖的表露,例如揚言殺人等,還不屬于為犯罪制造條件的行為。因此,它和犯罪預備具有本質的區別:犯意表示不可能對社會造成實際危害,也不具有對社會的現實危害性,因此刑法沒有規定處罰犯意表示。犯意表示只是一種錯誤,可以通過批評教育的方式加以解決。而犯罪預備是為著手實行犯罪而制造條件,對社會存在著實際威脅,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刑法明文規定預備犯應負刑事責任。總之,在認定犯罪預備時,正確地把它和犯意表示區別開來,才能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防止出入人罪。
(三)犯罪的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分
在認定犯罪預備時,還必須把犯罪的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區別開來,犯罪的實行行為主要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不難區分,但也有少數情況,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分存在一定難度。例如殺人、搶劫、強奸等暴力犯罪中的尾隨行為、守候行為或尋找被害人的行為等,到底是預備行為還是實行行為?對此,在刑法理論上存在不同觀點。我們認為,這些行為的性質基本上還是為進一步實行犯罪制造條件,不能認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而應視為犯罪預備。
具體的審理期間還應結合這類案件犯罪者的犯罪動機和犯罪后果。如案件的犯罪未遂或影響傷害較小的,辦案機關應對這類人員的判罰予以輕判。如危害較大的,利用威脅、脅迫的應嚴懲這類犯罪人員。
如何區分犯罪預備與犯罪中止
哪些行為屬于犯罪預備?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賠償標準及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2020-11-14試用期辭職提前幾天
2021-01-25法定監護人辦理一般多久
2021-01-24和精神病人結婚該怎么辦
2020-12-16公司名稱變更合同是否依然有效
2021-03-09合同已實際解除應否確認效力
2021-01-25淺談醫療糾紛的防范
2020-12-24在偵查階段刑事案件律師代理權限怎么規定
2021-01-08在合同中分工責任不履行怎么辦
2021-01-30偽造父母死亡證明過戶是否違法,房屋過戶需要哪些材料
2021-02-05住宅小區內發生車禍責任怎么劃分
2020-11-19家長把學生打了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16購房定金交多少
2021-01-15一個人可以開房產中介嗎
2021-03-19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職工可要求經濟賠償金
2021-02-17競業限制不平等是否有效
2020-12-11大學生見習期權益應由誰來保障
2020-11-17如何確定公司在外地注冊的勞動爭議仲裁管轄
2020-11-08財物被他人毀壞后后可否要求他人和保險公司都賠償
2020-12-08被保險人違反及時報案的保險義務是否應該承擔責任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