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10種形式,其中適用與環境侵權行為的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前三種具有預防性,后兩種具有補救性。而把停止侵害和賠償損失作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排除侵害為消除環境侵權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對于已經發生的環境侵權行為應當立即停止該侵權行為,妨礙他人行使民事權利的應排除這種行為。
賠償損失是承擔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最常見的形式,指加害人因污染或破壞環境的行為給他人造成財產或人身損害時加害人應該依法補償受害人的經濟損失。賠償范圍包括:一、對財產損失應全面賠償,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即現有財產的損失及受害人為消除污染損害而支付的費用。二、對人身損害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賠償。
二.環境侵權的賠償范圍
環境侵權行為大多給他人或社會的財產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為此行為人要以自己的財產來對自身的侵權行為負責。可以說,環境法上的侵權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財產的賠償主要著眼于現在,即對已造成的損害進行彌補。縱觀各國環境法,環境侵權賠償范圍主要有四種:財產損害、人身損害、精神損害和環境損害。現各分述如下:
(一)財產損害的賠償
財產損害是指由于侵權行為侵害了受害人的財產權或人身權而致其經濟利益之損失。對這種行為而致的財產損害各國一般實行全額賠償原則,即必須賠償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換言之,既要對現有的財產的直接減損進行賠償,也要對正常情況下實際可以得到的利益進行賠償。而對這種財產的賠償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折價賠償;二是實物賠償。對于直接損失既可實物賠償,亦可折價賠償。但對于間接損失,只能采折價賠償方式。
(二)人身損害賠償
人身損害指侵權行為對受害人的人身權、健康權等的侵害,并致受害人傷殘或死亡。對人身損害依人身損害的程度確立賠償范圍。人身損害程度越重,賠償就越多;而人身損害較輕,賠償則相對減少。具體賠償范圍包括必要的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后的生活補助費等等。在日本關于環境侵權的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較為發達。如日本的《公害健康受補償法》規定:只要在公害多發區居住一定期間以上而患指定疾病者,其原因關系不作個別追究,受害人即可申請判定公害健康補償金。而且對一些在受害時并沒有顯露出來而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政府采購監督部門可以設置集中采購機構嗎
2021-01-24臨時工工傷如何賠償打官司
2020-11-23如何處理交通事故
2021-03-24特價商品不退不換合法嗎
2021-01-212020婚前財產協議怎么寫,婚前財產協議有效嗎
2020-11-27分公司負責人能否被執行
2021-02-10要求回避應該提交什么材料
2021-03-16老人不堪忍受長子常年家暴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2021-02-21央行出新規,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轉賬支付業務受限
2021-01-15單項交通事故怎么賠償
2021-02-23集體土地可以進行流轉嗎
2021-01-07住改非后,拆遷是按住房補,還是按商鋪補
2021-01-16離職再入職需要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2-19勞務外包工傷責任如何擔責
2021-01-10保險條款和費率的審批與備案
2021-03-10定期壽險購買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27保險合同的全面履行原則是什么
2021-01-21保險理賠的程序包括
2021-02-26弄清免責條款 保險合同上沒簽字鬧糾紛
2021-03-06司機在交通事故后逃逸保險公司是否應理賠?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