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習慣與婚約財產案件的處理
所謂婚約是指以將來締結婚姻為目的的男女預約。訂立婚約,收送聘禮(彩禮)作為結婚前奏在許多國家都是普遍的民事習慣,在我國更是根深蒂固。雖然我國相關法律解釋、政策認為婚約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民間習俗上,尤其在農村,婚約仍具有很強的社會效力。婚約一旦訂立,在外界看來就已基本確立了相關男女的婚姻關系,任何一方不得再交往其他異性,否則會產生輿論的譴責。伴隨婚約的還有財物的轉移和雙方親友的往來,一方毀約便可能會帶來財物的損失,人際關系的惡化及社會風俗的譴責。可以說,民俗習慣在婚約財產糾紛案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
李某(男)與王某(女)于2008年9月經媒人宋某介紹,在王某家舉行見面儀式,2009年10月,雙方終止戀愛關系,李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返還彩禮款11000元。一審中,李某提供宋某的證言一份,證明給付王某見面禮11000元,王某經傳票傳喚未到庭。一審缺席判決王某返還彩禮款11000元。王某提起上訴否認彩禮款,并在二審提交宋某證言一份,證明進行見面儀式屬實,但給見面禮時只有李、王二人單獨在場,并不知11000元是否給付。因媒人為雙方出的證言相互矛盾,我們到媒人家中核實案件情況,媒人陳述的內容與王某提供的證言內容一致。根據媒人宋某的陳述,我們得到以下信息:1.雙方舉行了見面儀式;2.經媒人手,李某帶去了見面禮11000元,依當地普遍做法,給見面禮時不經媒人手,由男女雙方單獨進行;3.二人訂婚后按習俗逢過節進行相互往來;4.因李某家原因,雙方不再來往,期間王某又與別人訂立婚約;5.在當地,人們普遍認為男方反悔則彩禮不予返還,女方反悔彩禮全額返還。
本案中,雙方爭議的焦點是王某是否收到11000元彩禮款。如果單純依據《證據規定》,李某主張給付11000元的事實無證據支持。我國自古就有婚約成立時男方向女方贈送作為彩禮的金錢之類的財物的風俗,本案中雙方認可舉行了見面儀式,依當地風俗,見面儀式相當于訂婚,一般給付彩禮,同時雙方訂婚后按習俗進行往來,應當可以推斷王某收到彩禮款11000元的事實。處理中我們認為當地存在的另一習俗即男方反悔則彩禮不予返還,女方反悔彩禮全額返還與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并不相符,不應支持。但考慮到該觀點在當地很有影響力,從法律、民俗、情理等方面做雙方當事人的調解工作,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王某返還李某5500元。
事實上我們的審判工作早已有意無意地適用習慣,完全排除適用習慣,司法將舉步維艱。我們在司法裁判中要把握好民俗習慣的選擇適用。首先判斷當事人要求適用的民俗習慣是陋習還是良俗;其次要考慮法治精神和當事人的意愿。如果民俗習慣與當代法治理念相左,甚至直接損害當事人的基本權利,法官應堅決摒棄該民俗習慣,向當事人釋明法律規定及民俗習慣的不妥之處。反之則應尊重當事人的意愿,若當事人雙方同意適用民俗習慣且協議內容未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亦未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法官應認定協議的效力,從而達到定分止爭的目的。
二、婚約財產案件的訴訟主體
在審判實踐中,婚約財產案件的訴訟主體往往成為當事人答辯或上訴的主要理由之一。筆者認為,這類案件應該擴大主體范圍,不應局限于男女雙方。財物的給付人、財物的接受人,均系適格的當事人。理由是:婚約財產糾紛是指以結婚為目的的男女雙方在婚約關系存續期間因維持該關系而產生的財產糾紛。“婚約”不是法律調整的范圍,但是,“婚約”中包含有財產權利的得失變更,法律才將“婚約財產糾紛”納入調整的范圍。所以,“婚約財產糾紛”的重點在于“財產糾紛”而不是“婚約糾紛”。現實中婚約財產關系的產生不單單是一個人的行為。就給付人而言,可能是男方本人、男方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就接受人而言,可能是女方本人、女方父母或近親屬。從彩禮的來源看,可能是個人勞動收入或家庭共同財產,故給付彩禮的問題,往往涉及雙方的家庭關系。實踐中大部分彩禮款項系雙方父母之間的交付,因此,考慮到我國目前締結婚姻的傳統習俗,應當將該類案件的“被告”范圍擴大化。
基于此,在處理婚約財產糾紛案件確定原告時,應注意:若給付的彩禮來源于男方本人勞動收入或者其他合法收入時,原告只能是男方本人;當給付的彩禮來源于男方全家共同財產或者共同債務時,男方及其父母均可作為原告提起訴訟。確定被告時應注意的是,給付方在給付彩禮時已明確說明給付女方或其父母而被接受時,應將女方或其父母列為被告,當給付方給付彩禮時,女方或其父母均在場,而給付人沒有明確表示彩禮給付誰的,發生糾紛后,女方及其父母相互推諉的,可將女方及其父母作為共同被告。這樣,既方便法院依法審理,也有效地遏制被告方的相互推諉現象的發生,同時也符合誰接受彩禮誰應返還的簡單民情。
三、婚約財產案件中彩禮的界定
受傳統習俗的影響,現在農村男女締結婚姻,程序繁瑣而鄭重,禮尚往來貫穿于締結婚姻的全過程。在審理婚約財產糾紛案件中,我們也經常遇到新出現的彩禮名目,處理此類案件時,如何正確辨析彩禮范圍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法律意義上的彩禮,一般是指按照當地習俗,通過媒人給付的以結婚為目的的大額財物。其條件應當包括以下兩點:1.彩禮的訂立以將來保證成就婚姻為目的的婚約為前提條件和基礎。婚約是男女雙方或各自的父母在結婚前,為保障成就婚姻而先達成的一種具有人身依附關系的契約或協議。在婚約達成后,男方就要給付女方一定數量的金錢或物品,以表雙方的誠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彩禮。2.彩禮的給付時間一般是發生在訂立婚約的過程中或登記結婚的前后,也有大量發生在結婚儀式上。給付的數額一般都需由中間人從中按習俗商定,有時還需要通過中間人從中完成交付。這種情況下的財物給付行為既不屬主動贈與,亦不能認定是主動索取。對于平時男、女方及其家人、親屬相互之間的金錢贈與,數額較小,不屬于彩禮。在談婚期間,男女雙方相互往來,由一方給付另一方或者雙方相互給付的財產,包括煙、酒、食品、化妝品、少量衣物、禮尚往來的小額禮金及女性專用物品,包括按習俗進行訂婚舉行結婚儀式的請客酒席費用等則不屬于實際意義上的彩禮。
彩禮返還的比例問題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總體上,處理彩禮返還應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遵循當地風俗習慣原則。彩禮是依附于婚約而發生的,婚約問題現行法律并沒有加以規范,都是依據當地風俗習慣進行。在解決婚約彩禮糾紛案件的司法實踐中,如果機械地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作出處理,就會導致當事人的抵觸,特別是涉及接受方有過錯而導致婚約解除或者是雙方已經同居生活的,甚至彩禮已經用于共同生活的,如果判決接受方全部返還,不僅與當地風俗習慣相沖突,而且會造成當事人內心不服,抵觸執行,甚至會激化矛盾,影響社會和諧。所以,在審理此類糾紛時,要根據個案的不同,結合當地風俗習慣的實際,使判決更能符合民意,以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完美統一。
2.照顧無過錯方原則。該項原則是我國婚姻法中關于處理離婚案件時適用的法定原則,在處理婚約彩禮糾紛時延續適用照顧無過錯方原則,符合法律精神,同時,還有利于建立社會誠信體系,有利于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水平,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公平原則。公平原則與道德規范聯系非常緊密,關于婚約的履行完全依靠道德作為準則來約束,因此,在解決此類糾紛的過程中,應當用雙方之間的利益均衡來判斷是否公平,這樣才能體現人民法院和法官的裁判符合其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
司法實踐告訴我們,世代相傳、約定俗成的民俗習慣堅韌地存在于人們的思想當中,并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指導著人們的生活。當法律與民俗習慣存在一定沖突時,機械依照法律審判的結果得不到社會公眾的有效認同,也就有了相對合理的解釋。當然,民俗習慣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不當,就是違法適用,有可能侵害一方當事人的法律利益。因此,審判過程中在高度重視承載社情民意的民俗習慣實際運用的同時要做到有度、有序、有規范,在法律框架之內善于和敢于用民俗習慣去評判是非、調整訴求、衡平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達到社會的和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就業協議簽了能辭職嗎
2021-01-12注冊資金虛繳能否辦理股權質押
2020-11-14大學生實習期可以簽什么合同
2020-11-18下班后兼職違反勞動法嗎
2020-11-28合并債權債務包括資產嗎
2021-03-21交通事故未出傷殘鑒定能否起訴
2021-01-04闖紅燈身亡事故如何定責
2021-03-19放棄繼承權有啥法律后果
2021-03-16房子被火燒了,還有一層可以往上建嗎
2020-12-23侵犯承包經營權糾紛案件是否必經行政確權前置程序
2021-01-11房產贈與部分轉賣需要交哪些稅費
2020-12-21外資房地產開發的基本程序
2021-03-10確認勞動關系能否中斷索要工資的時效
2021-01-21酒店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0-12-16老板拖欠工資超過1年員工還可以追討嗎
2020-12-04勞動糾紛調解以后能否再起訴
2021-01-06勞動糾紛人事需要負責嗎
2021-02-08壽險理賠糾紛的快速解決途徑
2021-03-18參保單位有什么義務
2020-11-15意外保險哪些人不理賠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