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很多侵犯名譽的行為為口頭方式,證據保全較難,以往司法實踐中,較少遇到侵犯名譽權案件。法院立案的名譽權案件比較多的是媒體侵權。
而由于網絡的特征,網絡侵犯名譽權的行為一般都能對證據進行保全,因此網絡名譽權侵權案件逐年增多。
先來看看,現行立法中,對網絡名譽權進行規制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1.法律規定。
以下為有關名譽權的相關法律規定,相信兄弟們肯定眼花繚亂,雙眼發澀,但是沒有辦法,這些規定是涉及名譽權糾紛的必備知識,能使諸位可能獲得利益或逃避法律追究的法寶,還請仔細閱讀。
由于目前中國的法律規定中還沒有關于網絡名譽權的具體規定,所以法院對網絡名譽權的法律適用是依據已有的普通名譽權法律規定、司法解釋以及相關的涉及網絡名譽權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主要有以下規定:
1987年《民法通則》第101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實行)》第140條的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對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承擔形式規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0條和第134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鍺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后果等情況酌定。
對于侵權人不執行生效判決,不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侵權人拒不執行生效判決,不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公告、登報等方式,將判決的主要內容和有關情況公布于眾,費用由被執行人負擔,并可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第六項的規定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確認合同效力能調解嗎
2021-03-16最高院關于擔保法的6個重要疑難問題的司法觀點
2021-01-27交通肇事可能受到哪些如何處罰
2021-01-18公示催告的管轄
2021-01-28匯票提示付款無應答是否是拒付
2021-03-23怎樣補辦單位解除合同
2020-11-07勞動合同是否應當約定底薪
2020-11-23抵押貸款中抵押物的范圍有哪些
2020-12-30口頭約定變更勞動合同,其效力如何
2020-11-11可以先終止勞動合同后發通知嗎
2020-12-28競業限制協議未蓋公章有效嗎
2020-12-10企業股東簽競業限制合同合理嗎
2020-11-16如何區分雇傭關系和承攬關系?
2021-02-16投保時注意事項及須知事項有哪些
2021-02-02保險合同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有哪些
2021-02-07固定資產火災保險事務處理準則
2020-12-24化名保單有沒有效
2021-01-12貨車沒有道路運輸證出事故可不可以報保險
2021-02-27旅游意外險條款
2020-11-28追尾但是損失不大要報保險嗎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