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身傷害;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
一、我國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沿革
精神損害是指已構成妨礙正常生活的巨大痛苦、壓力、自卑感、恐懼等心理上的不利益。精神損害一般是因人格利益或人身遭受損害而產生的傳來性的損害,也可以因債務的不履行而產生,但對因物質利益遭受損害而產生的精神損賠償有嚴格的限制條件。侵害人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死者的近親屬因此遭受精神痛苦的,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人身傷害中精神損害是指受害人因他人侵害其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而產生的損害,包括受害人的肉體痛苦、精神折磨、喪失生活享受、生命縮短、喪失親人之痛苦等。當今,在人身損害案件中當事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明顯增加,精神損害方面的理解及適用不甚統一,精神損害是一種非財產上的損害,是侵權人侵害受害人人身、人格權利而導致其心理上的損害,無法用金錢加以計算。精神損害賠償,是侵權人侵害受害人引起受害人精神利益損害而依法承擔的賠償責任。侵權行為法中的精神損害,我國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稱“撫慰金”。
在人身傷害中我們立法一直沒有明確規定精神損害是否應該賠償。但民法理論經歷了由否定到肯定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的民法理論受前蘇聯的影響,否定精神損害賠償。此后很長時間對國內人身傷害精神損害賠償不予承認,只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涉外人身傷亡索賠之規范性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或明或暗地予以承認。如1982年交通部在《關于遠洋船員死亡事故對外索賠標準的通知》中的“安慰撫恤金”。
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此處雖未直接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稱謂,但司法實務界普遍傾向于推定“賠償損失”包括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因此《民法通則》第120條就是我國正式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法律依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遺失物招領公告期限是多長時間
2021-03-20人身損害賠償怎么計算
2020-11-22房屋過戶去哪里辦理
2021-01-19怎么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19產品責任險中的被保險人有什么義務
2021-02-21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否屬于商業險
2020-12-12無照駕車被撞死 保險公司應理賠
2021-03-18事故索賠需準備哪些證件?
2021-01-03高速路上追尾別人的責任需要聯系保險公司嗎
2021-01-29選擇兒童保險的原則有哪些
2020-12-20保險條款是否是“霸王條款”
2020-12-24復效
2020-11-14關于建立土地出讓合同違約責任認定集體會審制度的通知
2021-01-28征地公告發布之前種樹就能獲得拆遷補償嗎
2020-11-20城中村拆遷時,被拆遷戶應該怎么安置
2021-03-07陽山縣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1-03-21太原晉源區農村宅基地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04房地產企業拆遷補償金有哪些
2021-02-12單位家屬宿舍拆遷是如何補償
2021-01-09拆遷合同可不可以轉讓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