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的現代侵權行為法中,人格權從人身權制度中獨立出來,已成獨立的一項制度目前基本上形成共識。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加強了建設,提出了以法治國的戰略目標,促使各類法律和法規保護截止來越多的人格權和人格利益,配之十幾年司法實踐的一定造法活動和突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精神賠償解釋》列舉的人格權和人格利益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帶有人格特征的監護權和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財產權。近年來,這類精神損害賠償糾紛傾向和主要特征是:由于受害人主要遭受人格尊嚴和精神利益的損害,表現出嚴重后果,因而要求賠償數額較高或很高,少則數千元,多則數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個別知名人士和知名企業提出的賠償數額連同經濟損失在內,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近乎天文數字。受害人在訴請非財產責任方式的同時,側重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賠償項目和名稱不一。解決精神損害賠償大多案件以裁判結案,也有一部分案件以調解處理。精神損害數額的評定,由于缺乏統一的量化標準,全靠受訴法院的法官依自由裁量方法,綜合相關因素決定,賠償數額往往差距較大。
2、人身傷亡的精神損害賠償。
在理論界,多數人主張將人身傷亡的精神損害賠償作為獨立類型,對該類型有不同意見和爭議,歸納起來主要有:
因不同動因發生的人身傷亡損害賠償糾紛,賠償數額評不定期,有的有傷殘標準規定,有的無傷殘標準規定;有標準規定的,種類有限,而且不同動因所規定標準的評算數額差別很大。
我國法律、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評算方法也不同,它們不大統一,評定出的賠償金數額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國家賠償法》、《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用這些不同標準規定處理相同或類同的人身傷亡賠償糾紛,得出差異很大的傷亡賠償金。
由于不同人身傷亡損害糾紛缺乏統一的評定和計算標準,不同法院或不同法官處理相同或類同的案件,會裁判出相差很大的賠償金。
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的數額出現倒掛現象,那些嚴重傷殘者獲得的殘疾賠償金,往往比同案中相同性質死者的死亡賠償金高得多,顯失公平。
對賠償范圍和項目不統一。對此,不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規定不同的賠償范圍和項目。
理論界、司法界、法醫界提出許多人身損害賠償數額的計算公式,大多針對殘疾者補助費和傷亡賠償金,未能統一解決撫慰金問題。
3、常見特殊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它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以下幾種: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擱置物、懸掛物等致人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雙方當事人對損害都無過錯的民事責任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等。
特殊侵權致人人身傷亡后果,必然給受害人,不管是直接受害人還是間接受害人帶來嚴重精神損害,這種損害,既有肉體痛苦,又有精神痛苦,特別嚴重的會致人精神障礙,造成死亡的,必然給死者親屬帶來莫大的精神悲哀和其他精神損害,可以幫助恢復受害人立身處世的自信心,增強對自身價值的尊重,達到一定的精神慰藉與滿足和維護受害人精神利益的目的。
4、侵犯知識產權中人身權益精神損害賠償。
近幾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產權已從財產權和人身權中分離出來,成為受法律保護的一項獨立權利。由于知識產權尤其是著作權具有強烈的人身屬性,其受侵犯往往會給受害人帶來嚴重的精神損害,故對侵犯知識產權所產生的精神損害賠償已提到議事日程,司法實踐先行突破,不乏此方面的判例,但缺乏法律依據。《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到剽竊、篡改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這里的“賠償損失”與《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中的“賠償損失”涵義一樣,應包含賠償受害人的精神損失。
5、違反公序良俗或公益公德精神損害賠償
保護公序良俗是世界不少國家立法和司法的通則。我國在《精神賠償解釋》中將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和人格要素納入直接的司法保護中,完善了對人格權益提供司法保護的法律基礎。公序良俗原則作為法律化的道德水準,只能要求每個人具有“普通人”的道德標準。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是公認不道德的,也應承擔相應責任,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精神賠償解釋》規定對損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和侵害遺體、遺骨等侵權行為,由死者的近親屬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訴訟,也適用《民法通則》第7條有關“公益公德”的規定。
6、侵犯特定身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的《精神賠償解釋》對特定的身份權利的保護進行精神損害賠償處理,這是對中國人身權司法保護的一大發展。該司法解釋第2條規定:“非法使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應與依法予以受理”。這是在監護關系,親屬關系和親子關系中,對監護權、親權、親屬權的保護,明確受害人可請求精神撫慰金,由此確定了特定身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7、侵犯特定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精神賠償解釋》第4條規定:“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不定期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支持”。該解釋是對與精神利益有關的特定財產權利的保護,這是中國司法解釋對財產權保護的又一發展,應予以肯定。由于中國基本法律對此無明確規定,因此對此類精神損害賠償予以嚴格限制,其條件是:賠償原則上限于與人格權、身份權有密切聯系的特定財產權;該特定財產權應當是以精神利益為內容紀念物品,其本身負載重大感情價值和具有人格象征意義;該特定財產權因侵權行為遭受永久性毀損或滅失,其損失具有不可逆轉的性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新婚姻法財產公證程序
2021-03-23外國人在中國登記結婚需要帶什么材料
2021-01-01不直接撫養孩子的一方探望權如何行使
2020-12-23可以去看守所探監嗎,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2-19母親能追要多年的贍養費嗎
2020-12-14江蘇海門離婚兒童撫養費標準
2021-01-15贈與合同怎么行使撤銷權
2021-01-12銀行的勞務派遣合同和正式員工待遇有什么區別
2020-11-27什么是職業病,哪些職業容易患職業病
2021-03-07公司是否可以單方面給員工降薪
2020-11-12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特點
2021-02-27離婚后還是原配偶保單的受益人嗎
2021-01-05職工每個月失業保險領多少錢
2021-02-13注意車險理賠四大誤區
2020-11-25保險公司定損太低,該怎么辦
2020-12-06車輛自然災害險多少錢
2020-11-15怎么做公眾責任險的風險評估
2020-11-27什么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2021-01-17拆遷補償簽了字有效嗎
2021-01-05政府拆遷和商業拆遷補償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