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污染環境罪是怎樣規定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三十八條【污染環境罪】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時效的問題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之三年及最長時效之二十年與立法目的而言,實在不相適應。基于環境污染損害間接性、復雜性、長期性、潛伏性、因果關系模糊性、證據獲取困難性、當事雙方實際訴訟地位的不平等性等原因,學界多建議延長其最長訴訟時效至30到50年,但缺乏合理性依據分析及充分的中外司法判例參考。在不改變現行訴訟時效期間及“有明確的被告人”之起訴條件規定的情況下,改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之“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為“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并致害人時起計算”,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問題,且可以適用于環境破壞損害賠償訴訟。
三、環境保護的手段有哪些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環境保護的有以下一些手段:
1、法律手段。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就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執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調整人們在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色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
2、經濟手段。經濟手段是以自然環境資源價值理論為基礎,采用征收稅費、押金、撥款和創造市場等方法,將自然資源開發的外部不經濟性內化到開發話動中,通過市場和價格機制促使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的區別是它注重效率。我國目前采用的經濟手段主要是:稅務、資源產業管理、土地管理和環境保護等部門征收的稅費。運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原則,是指在環境立法中除規定必要的行政手段外,應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運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原則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環境立法所采用。
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借款協議不真實訴訟有效嗎
2021-01-14婚前患病婚姻一定無效嗎
2021-02-16房產證過戶了原來房產證還有效嗎
2020-11-08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需要設立監事會嗎
2021-01-16保全債權是如何保全的
2021-02-08如何解除合同及解除合同程序
2020-12-05什么叫勞務用工合同
2021-01-28如何應對公司調崗調職調薪
2021-02-14如何理解因開除、除名、辭退、辭職、自動離職發生的爭議
2021-01-24出事故了修車花了八萬多,第二年保費怎么加
2021-02-18本案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是否具有效力
2021-02-15再保險合同有哪些特點
2020-11-26保險公司會審查理賠材料的合法性嗎
2021-01-08對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規定是如何的
2021-01-01洗車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拒賠可行嗎
2021-01-25保險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的情形
2021-01-21保險公司審核傷殘鑒定要多久
2021-03-25“保險最大誠信原則”在保險理賠中的適用
2021-02-12出讓土地轉讓要經批準嗎
2020-12-25土地出讓審批手續有哪些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