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污染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具有必要性,這應從危險犯的功能和污染環境的危害結果兩個方面考察。污染環境犯罪中危險犯的設置,以具體危險犯為主要形式,這是由立法完善的漸進性、刑法的謙抑性以及污染環境犯罪本身的特點等因素決定的。但是,污染環境犯罪中的危險物質犯罪宜設置為抽象危險犯,這是由危險物質犯罪中實際危害結果發生的急速性、持續時間的長期性和范圍的難以控制性決定的。【關鍵詞】污染環境犯罪;危險犯;抽象危險犯;具體危險犯【寫作年份】2009年【正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利用科技創新來不斷增強著自身的控制能力。這種控制能力往往通過借助它物實現并維持。然而,種類繁多的它物不僅具有人類期望所賦予的屬性,而且其一經獨立就具有了自身的特性。人類對它物的期望與它物自身特性之間的偏差使得人類的生活與生存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危險。這種科技迅猛發展給工業社會帶來的重大危險迫使人類更加注重發揮作為其它一切法律制裁法的刑法的預防功能,通過設置危險犯將尚沒有造成實際危害結果但卻產生了重大危險的行為納入到刑法調整的范圍。在日本,危險犯是與侵害犯(實害犯)相對應的概念。以對法益的侵害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稱為侵害犯;以對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被認為是危險犯。[1]我國學界一般認為,危險犯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是造成某種實害結果的發生、但實害結果尚未發生即構成既遂的犯罪,或者說,是以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的危險結果作為犯罪構成條件的犯罪。[2]本文探討環境犯罪中的危險犯,實質上是危險刑法不再耐心地等待社會損害結果的出現,而是著重在行為的非價判斷上,以制裁手段恫嚇、震懾帶有社會風險的行為”[3],是通過對環境犯罪行為進行非價判斷”,將一旦產生實際危害、結果就極為嚴重的環境犯罪行為進行預防性調整,把行為具有造成重大危害結果的危險作為環境犯罪成立的條件。一、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的立法概覽環境保護相對完善的國家大都在刑事法律中規定了環境犯罪的危險犯,而且通常將環境犯罪規定為具體危險犯。在這些國家的刑事法律中,一般同時都規定了與環境犯罪危險犯相對應的實害犯的加重法定刑。美國的環境刑事法律中設置了危險犯。美國的環境刑事條款主要以附屬環境刑法的形式散見于相關環境行政法律中,危險犯一般規定在附屬環境刑法中。例如,美國《資源保護和回收法》和《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中就有關于危險犯的規定。頒布于20世紀初并經不斷修改的《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第十四章第152條、第152條a、第152條b規定了與含有钚、鈾的物質和污染環境等有關的危險犯。其中第152條規定了與危險犯相對應的實害犯的加重法定刑。1989年《奧地利刑法典》在第181條b危害環境的處理垃圾及運轉機器設備”和第182條其他危害動、植物的生存”中規定了危險犯。1970年《日本公害犯罪制裁法》第2條規定了危險犯:由于工業或企業的業務活動排放有害于人體健康的物質(包括那些在人體中累積或其他作用會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致使公眾的生命和健康產生危險的,處3年以上監禁或3百萬日元以下罰金。這是關于工業或企業在業務活動中的排放行為造成公眾的生命和健康的危險構成犯罪的規定。在日本,公害罪的成立,不要求工業或企業一定給人類的生命或健康產生了實際的危害,但至少要使人類的生命或健康發生危險。日本公害罪是把國民的生命或健康作為其保護的對象,所以,是否發生了國民生命健康受損,或者是否已使國民的生命或健康處于危險情形是判斷公害犯罪成立與否的標志。1993年日本《環境基本法》規定,人或者單位違反環境法律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較大的特點之一是離法益危害越來越遠的‘形式犯乃至抽象危險犯的處罰’已經正當化”[4]。1996年頒布的《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247條違反生態危險物質和廢料的處理規則”規定,1、違反現行規則生產被禁止種類的有害廢料,運輸、保管、埋藏、使用或以其他方式處理各種放射性的、細菌的、化學的物質和廢料,如果這些行為構成嚴重損害人的健康或嚴重破壞環境的威脅的,處……”[5]。這是在與廢料有關的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的立法。在我國當前的刑事立法中,環境犯罪絕大多數設置為實害犯,如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非法狩獵罪、非法占用農用地罪、非法采礦罪、破壞性采礦罪、盜伐林木罪、濫伐林木罪以及非法收購、運輸盜伐、濫伐的林木罪等環境犯罪的成立都要求實際危害結果的發生。隨著環境問題的加劇和我國環境法治的發展,在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具有必要性。二、我國污染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的必要性(一)從危險犯的功能看在污染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的必要性我國刑事法律一般將環境犯罪設置為實害犯,即造成重大實際危害結果是環境犯罪成立的條件,如果沒有造成重大實際危害結果而僅存在造成重大實際危害結果的危險,則不成立環境犯罪。實害犯要求對法益產生實際危害結果犯罪才成立,危險犯要求存在造成重大實際危害結果的危險犯罪即成立。實害犯較之危險犯對同一環境危害行為的處罰時間推后,其處罰的環境侵害的行為范圍較之于危險犯狹窄。將我國絕大多數環境犯罪設置為實害犯,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環境犯罪的成立范圍,這也是環境侵害屢禁不止的制度根源。而在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將具有導致重大實際危害結果發生的危險作為某些環境犯罪的成立條件,使環境犯罪成立的時間點提前,適當擴大環境刑法調整的范圍,這不僅能夠克服將絕大多數環境犯罪設置為實害犯導致刑法調整范圍較窄的缺點,而且能夠使人們依據環境侵害的特點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地追究環境犯罪的刑事責任。危險犯以發生侵害法益之危險狀態為已足,只要行為人實施了侵害法益的作為或者存在不作為并將某種法益置于危險狀態即可,而不以對法益產生實際的危害結果為必要。危險犯中的危險(狀態)作為一種危害結果,與實害犯所要求的有形的、可以具體測量的結果并不相同,但作為危害行為引起的客觀事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屬性。[6]危險犯中危險的客觀性是危險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某種行為具有導致重大實際危害結果發生的客觀性,如果不是某個偶然因素的作用,這種造成重大實際危害結果的可能性就會轉化為現實,危險就會轉化為實害,所以環境保護這一亟需刑法發揮預防功能的課題才更加需要設置危險犯。同時,將客觀上具有導致重大實際危害結果發生的危險作為某些環境犯罪的成立條件,強調危險與實際危害在客觀上的必然聯系性對于某些環境犯罪成立的決定意義,也尊重了刑法的謙抑性,適度調整了危險犯的設置較之于實害犯對于擴大刑罰處罰范圍的張-力。大多數環境犯罪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由于誘發環境犯罪的行為,本身往往表現為有助于社會進步和繁榮的生產活動,因而如果處理不好懲治環境犯罪與發展經濟之間的關系,則可能使對環境犯罪的懲治成為妨礙社會工業化的阻力之一。處理好懲治環境犯罪與發展經濟之間關系的關鍵在于發揮刑法的預防功能,使從事經濟活動的行為人在經濟活動過程中保有必要且充足的注意,防止環境危害的發生。如果將絕大多數環境犯罪設置為實害犯,則行為人在實施環境危害行為時就會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只要不造成重大實際危害結果就不會受到刑罰處罰。如此,刑法對環境侵害難以起到應有的威懾作用,在僥幸心理支配下大量環境侵害行為的實施必然會增加環境危害的機率。而將某些環境犯罪設置為危險犯,增加行為人在從事環境相關活動時的注意義務,提醒行為人注意行為實施的限度,從而有利于減少司法實踐中環境危害的發生。(二)從污染環境的危害結果看在污染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的必要性污染環境危害結果的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決定了在污染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的必要性。由于污染環境危害結果的持續時間長,較之于將污染環境犯罪設置為實害犯,將其設置為危險犯,把污染環境行為構成犯罪的時間點提前,將環境危害控制在行為發展的初始階段,有利于盡可能減少行為對環境帶來的壓力和社會危害。由于污染環境危害結果的波及范圍廣,將污染環境犯罪設置為危險犯,使環境危害行為在對大范圍的環境產生侵害危險時即成立犯罪,把可能發生的大范圍環境侵害控制在實際危害結果發生之前,盡可能避免大規模環境實際危害結果的發生。污染環境危害結果具有潛伏性和不可逆轉性決定了在污染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的必要性。污染環境危害結果具有潛伏性,污染環境行為對法益的實際危害結果在行為實施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才會突顯,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相當長的時間差距。將環境犯罪規定為實害犯,對犯罪成立的認定須等待實害結果的發生,這會造成時過境遷帶來的取證困難、因果關系難以認定以及責任分配難以確認等弊端。將污染環境犯罪設置為危險犯,有利于及時、準確并高效的追究環境犯罪的刑事責任。污染環境危害結果具有不可逆轉性,這要求環境保護應重視環境危害的防治,事前預防重于事后懲治。為了防止出現難以逆轉的環境實際危害結果,立法者應當將某些環境犯罪的停止時間點提前,適當規定危險犯,加大對環境犯罪的打擊力度。污染環境犯罪是經濟發展中可以避免的問題,不是經濟發展無法回避的問題。如果行為人對與經濟行為伴生的環境侵害行為予以充分注意,環境污染是可以避免的。這不同于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利用自然資源對自然造成的危害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避免性,是經濟發展必然付出的代價。當然,這并不是說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必然具有道德合理性和制度合法性。為了保障可持續發展,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要符合自然本身再生的規律。污染環境危害結果具有可避免性,這就要求對污染環境的行為應采取較之于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更為嚴格的刑事責任追究標準。而危險犯較之于實害犯而言,其對環境危害行為的處罰更加嚴格。將污染環境犯罪設置為危險犯恰恰因應了對污染環境的行為采取較之于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更為嚴格的刑事責任追究標準的要求。三、我國污染環境犯罪中危險犯的具體設置在刑法理論中,危險犯可分為具體危險犯和抽象危險犯兩類。具體危險犯,是指危險行為確已構成客觀具體危險時,才具有刑事違法性,犯罪才成立。具體危險犯是將危害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的高度威脅作為構成要件,在刑法條文中通常把這種具體危險明確加以規定。將在社會一般觀念上認為具有侵害法益危險的行為類型化之后所規定的犯罪,就是抽象危險犯[7]。抽象危險犯是指只要行為本身有礙公共安全即具有刑事違法性,其就應受到刑事處罰,而不問引起的危險程度如何。這種危險行為本身即是一種違反社會常規的行為,應予取締。立法者之所以規定某種行為為抽象的危險犯,是因為該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必然具有損害某法益的危險的情況。除此之外,被立法者規定為抽象危險犯的行為,即使在具體的情況下不可能對法益造成實際的危險,也不能成為免罪的理由。在實踐中,只要實施了法律禁止的行為,就可認定具有抽象的危險存在。[8]與具體危險犯相比,抽象危險犯中的抽象危險對刑法法益的威脅隨著危害行為的實施終了便必然產生。可以說,具體危險犯中的危險是在司法上以行為當時的具體情況為根據,認定行為具有發生侵害結果的可能性;抽象危險犯中的危險是在司法上以一般的社會生活經驗為根據,認定行為具有發生侵害結果的可能性。[9]在污染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具有必要性。為了發揮環境刑法的保護作用,世界各國大多在環境犯罪中設置了危險犯,并且通常是具體危險犯而非抽象危險犯。各國環境犯罪中危險犯的設置主要采取具體危險犯的形式,其主要受到立法完善的漸進性、刑法的謙抑性以及污染環境犯罪本身的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對世界范圍內環境意識的形成具有最重要意義的事件,是1972年在Stockholm舉辦的聯合國世界環境會議。[10]而世界各國對環境犯罪的立法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各國刑法懲治環境犯罪的起步較晚,立法初期受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多采取審慎的立法態度,因此對于環境犯罪多設置為實害犯。隨著環境倫理的進步和刑罰根據完整性理論的發展,面對日益惡化的全球環境,人們逐步認識到對尚未造成環境重大實際危害結果的行為進行處罰的必要性。但是,刑法的謙抑性要求對尚未造成環境重大實際危害結果的行為進行處罰要盡可能的具有動用刑罰的必要性和不得已性。同時,污染環境犯罪大多數發生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如果該類犯罪全部設置為抽象危險犯,即使在具體的情況下不可能對法益造成實際的危險也不能成為免罪的理由,那么這必然會嚴重束縛經濟的發展,有矯枉過正之嫌。因此,在污染環境犯罪中設置危險犯,宜以具體危險犯為主要形式,對于是否產生了危險、行為危害法益的或然性是否已達到相當的程度交由法官根據具體情況來加以認定,而不是直接由立法進行規定。但是,污染環境犯罪中的危險物質犯罪具有特殊性,宜設置為抽象危險犯。我國刑法典對危險物質污染環境行為的規制體現在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等罪名中。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等罪名并不能有效懲治危險物質污染環境的行為。首先,按照我國刑法的規定,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主要是對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行為的刑事懲治。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中的危險廢物”只是危險物質”的一種形式,其不能等同于危險物質”。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使用危險廢物”的表述顯然難以實現防治危險物質污染環境的宗旨。其次,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以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作為犯罪成立的要件,本質上是實害犯。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以人類的財產或者生命健康為保護對象,其難以充分實現對環境要素的保護。再次,盡管我國刑法分則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第125條規定的非法制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罪”、第127條規定的盜竊、搶奪危險物質罪”和搶劫危險物質罪”等罪名已經對危險物質進行了規制,但是將上述犯罪歸入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僅將人類利益作為刑法保護的對象,而沒有將自然等環境要素本身作為刑法保護對象,沒有尊重自然等環境要素的內在價值。這會導致刑法對以下行為束手無策:在行為并沒有危及到公共安全、而僅對自然等環境要素造成危害的情形,行為人主觀上并沒有直接侵犯不特定多數人的財產或者生命健康的故意或者過失的情形,等等。因此,應整合我國刑法分則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第125條、第127條的規定,在環境犯罪中設立違反危險物質使用處理規則的犯罪。抽象危險犯的刑罰理由和危險物質對于環境可能產生的侵害所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在危險物質犯罪中設置抽象危險犯的必要性。抽象危險犯的刑罰理由,**布斯認為是因為特定的行為方式或者帶有特定結果的行為含有超離個案的一般危險性。抽象危險犯的構成要件設置是一種對于法益的提前而周-延的保護。對于那些作為法益得以實現與發展的機會、條件與制度,不能認為其理所當然地存在,而應該通過一些前瞻性的法律措施,使其能夠得到保護和維持。那么,抽象危險犯的存在,可以說是立法者為了避免個人利益的支配可能性得以實現發展的條件遭到攻擊或者陷入危險而通過法律化的方式所作出的保證。抽象危險犯的正當性還可以從行為規范的功能面予以揭示。立法者將某些從生活經驗中累積而知的具有典型危險性之行為予以規范化,并借此彰顯一種示范的作用。即通過對某些危險行為的處罰來警示并進而引導個人的行為。[11]設置抽象危險犯的刑罰理由是基于對法益的提前而周-延的保護,是對法益實現條件的確保和對法益保護進行示范的需要。危險物質對于環境可能產生的侵害所具有的特點與設置抽象危險犯的刑罰理由具有一致性。具體而言:(1)對人類和自然具有高度威脅的危險物質一旦侵害環境,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在時間上往往具有急速性。在危險物質對環境發生危害的較短時刻內,危害結果往往就已經產生,人類和自然等環境要素就已經被侵害。因此,在危險物質犯罪的設置中,需要對法益進行盡可能提前而周-延的保護。這就需要在危險物質犯罪中設置抽象危險犯,將對環境法益的保護盡可能提前,從而實現對環境的周全保護。(2)對人類和自然具有高度威脅的危險物質一旦侵害環境,其危害結果往往具有持續時間的長期性。危險物質對環境危害時間的長期性可能對人類的代際關系帶來惡劣的影響。危險物質對環境的危害不僅影響著當代人的生命與健康,影響到當下的生物,而且其對當下環境要素的危害可能影響到人類與生物后代的生命與健康。因此,對危害結果具有持續時間長期性的危險物質的存放、儲存、排放等行為宜采取嚴格的立法態度。在危險物質犯罪中設置抽象危險犯,是對未來人類與生物的環境法益實現條件的確保。(3)對人類和自然具有高度威脅的危險物質一旦侵害環境,其危害結果的范圍具有難以控制性。危險物質犯罪的危害結果具有范圍的難以控制性,這要求在環境刑法中危險物質侵害環境后果的事前防治重于事后處罰。只有對危險物質污染環境進行更為有力的事前預防,才是將危險物質犯罪的危害結果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的最佳方式。環境刑法通過在危險物質犯罪中設置抽象危險犯這一具有事前預防作用的立法,對環境法益保護進行示范,通過對危險物質污染環境危險行為的處罰來警示并進而引導主體的行為,嚴防危險物質污染環境實際危害結果的發生。四、污染環境犯罪危險犯中危險”的認定對于危險犯中的危險”的認定,行為無價值論者認為,危險應是行為的屬性(危險性);而結果無價值論者則認為,危險應當是結果所造成的危險[12]。危險犯的危險是危害行為所導致的違反常規的客觀非常狀態的屬性,也就是可以依據客觀預測很有可能不久即將發生的實害,且危險犯的危險的概念是建立在可能性基礎上的。危險是一種判斷的狀態。[13]由于抽象危險犯中的危險”隨著危害行為的實施終了便必然產生,只要實施了法律禁止的行為,就可認定具有抽象危險的存在。因此,環境犯罪危險犯中危險”的認定主要針對具體危險犯而言。美國刑事法律對環境犯罪危險犯中危險”認定的規定較為詳細,可資借鑒。在美國環境刑法中,蓄意、過失、危險以及對許-可、自檢報告、調查和繳費命令等的不服從是環境犯罪成立的重要要素。危險是蓄意或者過失將他人置于即將發生的死亡或者身體嚴重傷害的危險。所有的環境犯罪法規都將這種危險規定為重罪,并科以嚴重的處罰。”一般說來,環境法律下的危險犯罪包括兩個因素:被告必須已經實施了使他人處于危險的禁止性行為;被告必須在當時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正在引起即將發生的、致使他人死亡或者身體受到嚴重傷害的危險。因此,大多數情況下,環境犯罪中的危險是有意識的危險。”這是美國環境刑法關于危險犯中危險”認定要素的規定。對如何在證據上對上述危險進行證明,美國環境保護署將即將發生的危險解釋為危害的風險或者潛在的危險,是相對于實際危害而言的。換句話說,不需要用傷害或者死亡的實際發生來證明危害的存在。”法規之間對證明即將發生危險的證據規定略有不同。在1976年頒布的《資源保護和回收法》(TheResourceConservationandRecoveryAct)中,政府只需證明被告對自己行為的違法性有意識。而《聯邦水污染控制法》(TheFederalWaterPollutionControlAct)則堅持現實的意識或確信的證據,這些證據可能是推測性證據,包括被告采取承諾方式避免自身受到相關控告的措施。”[14]事實上,美國環境刑法關于危險”認定標準的規定是統一的,在一般情形下,行為人實施法律禁止的行為并且已經意識到該行為對法律保護的利益產生了危險,環境犯罪危險犯中的危險就成立。但是不同的環境法律對該危險的證明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環境犯罪危險犯中的危險必須是針對環境刑法保護的客體——環境法益產生的危險。環境犯罪危險犯的認定,應當摒棄單純對人類利益保護的觀念,而應以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環境利益是否產生威脅為標準進行認定。環境利益不僅體現為人類利益而且包括自然利益。環境犯罪危險犯中的危險的認定應以科學法則為標準判斷行為對環境法益有無危險,考察行為在客觀上是否可能危害環境法益。環境要素中污染物質的含量達到何種程度方可認定危險狀態已經存在,應根據國家的經濟技術條件并結合各地環境的承受力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維護人類最佳生活狀況的需要,在測定各種污染物對人、生物以及自然生存構成危險指數的基礎上,具體規定污染物質的排放標準和不同條件下環境要素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含量標準,當污染物質的排放在環境要素中的含量超過行政責任限度時,就可以認定出現危險狀態。[15]環境要素中污染物質的含量達到何種程度方可認定危險狀態已經存在要綜合處理好環境的承受能力與經濟發展的需要、人類和生物的生存需要與生活需要之間的關系,要全面考慮行政權力與刑事權利的銜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旅客乘坐客車時出現自身財產損失誰來負責
2020-11-25賄選能否行政處罰
2021-01-04拾得人拾得遺失物能向遺失物丟失人請求報酬嗎
2021-03-07農村的房屋可以贈與非直系親屬嗎
2020-12-19自愿放棄房產聲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22有家暴的婚姻按法律怎么處理
2021-02-02買的新車卻辦過保險,4s店是否構成欺詐
2020-12-02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風險和損失案例分析
2021-01-30出車險后如何處理
2020-12-22可以構成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18親筆抄錄風險提示 確定利益不受損
2021-01-07酒后駕車致人死亡 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1-24退商業車險過程是怎么樣的,退保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25保險合同包含的三種免責條款有哪些內容
2020-12-05無責免賠條款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21免責期
2020-11-16集體土地承包程序有哪些
2021-01-08房屋拆遷時住改非怎么定義
2021-03-23拆遷安置房不滿意可以拒絕接收嗎
2020-12-18拆遷房房產證如何改名字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