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撤銷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
破產撤銷權的對象是可撤銷行為。對于什么行為屬于可撤銷行為,有的國家采用列舉式的立法模式,如英國、日本,有的采用概括加列舉的立法模式,如德國1994年修訂的破產法即規定了可撤銷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和具體的可撤銷行為的類型。我國破產法對可撤銷行為采用列舉式的立法模式,規定的可撤銷行為種類又過少,債務人在破產前實施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不能得到有效調整,不能真正貫徹破產法平等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因此立法上有必要參考德國立法例,抽象出可撤銷行為的一特征,將其概括為可撤銷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從而彌補列舉式的立法模式不能窮盡債務人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類型的不足,并賦予法官相應的自由裁量權,以期更有效地規范破產利害關系人的行為。而在目前的破產案件審判實踐中,法官則需對可撤銷行為的構成有一個抽象的概念性的認識,從而對目前破產法中未規定的、債務人明顯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有正確的定性。
破產撤銷權的一般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必須有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
對于行為的“有害性”,有的國家采用一般性標準,即行為的發生致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減少,導致債權人的受償因此受阻或難度增加。該標準主要是從行為的發生是否使債務人責任財產的經濟價值有所減退的角度考慮的。其適用對象是債務人與第三人,該第三人也可能是債務人的某一債權人。有的國家則采用債權人地位標準。即某一行為使個別債權人獲得比行為發生以前有利的地位,如沒有該行為,該債權人在債務人破產后實現權利的程度可能會低。該種標準是基于債權人地位平等的破產法的基本理念而建立的,其適用對象只能是債務人與其已有的債權人發生的交易行為。以上兩種標準各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和對象,具有不同的功能,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應兼采。
(二)有害行為必須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
破產程序開始后,債務人的財產歸破產管理人占有、管理,債務人失去了占有、處分權,其處分行為屬無權處分,不發生物權效力,因此不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債務人的損害行為一般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但如不對有害行為的存續期間加以限制,則會破壞交易安全,因此各國立法規定了一定的期間,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一定期間內所為的行為,破產管理人才可以請求法院撤銷,這個期間即為臨界期間。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安行政處罰公告告知多長時間有效
2021-01-11如何處理醫療事故
2020-12-21購置固定資產是否需繳納印花稅
2021-02-26商標駁回再審申請書怎么寫
2021-01-18意外工傷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22近親結婚可以領結婚證嗎
2021-01-29訴請解除合同可以撤回嗎
2021-01-22老婆出軌還要起訴離婚如何處理
2021-02-27房子是婚前財產,離婚怎么分配
2021-02-20集資房和自建房有什么區別
2020-12-27被強迫辭職如何處罰
2021-03-17勞動糾紛處理程序怎么進行
2021-01-08如何選擇定期壽險或終身壽險
2020-12-22人身保險理賠款如何入賬
2021-01-26被自己的汽車撞傷能否獲得保險理賠
2020-12-21公眾責任險缺失 誰來為商家“保險”?
2020-12-02保險合同的訂立需經過哪些階段
2021-01-22對待不屬于保險責任的事情應該怎么辦
2020-12-28教職員工校方責任險到底應該賠償給教育局還是教師家屬
2021-01-22被保險人是什么,有什么權利義務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