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劃線更正法。
在填制憑證、登記賬簿過程中,如發現文字或數字記錯時,可采用劃線更正法進行更正。即先在錯誤的文字數字上劃一紅線,然后在劃線上方填寫正確的記錄。在劃線時,如果是文字錯誤,可只劃銷錯誤部分;如果是數字上錯誤,應將全部數字劃銷,不得只劃銷錯誤數字。劃銷時必須注意使原來的錯誤字跡仍可辨認。更正后,經辦人應在劃線的一端蓋章,以示負責。
2.紅字更正法。
在記賬以后,如果在當年內發現記賬憑證所記的科目或金額有錯時,可以采用紅字更正法進行更正。所謂紅字更正法,即先用紅字填制一張與原錯誤完全相同的記賬憑證,據以用紅字登記入帳,沖銷原有的錯誤記錄;同時再用藍字填制一張正確的記賬憑證,注明“訂正×年×月×號憑證”,據以登記入帳,這樣就把原來的差錯更正過來。應用紅字更正法是為了正確反映帳簿中的發生額和科目對應關系。例如,李-明出差,借差旅費5000元,開出現金支票支付。記賬時本應貸記“銀行存款”科目,而卻誤記“現金”科目,并已登記入帳。其更正方法如下:
①用紅字金額填制一張與原錯誤分錄相同的記賬憑證,分錄如下:
借:其他應收款――李-明5000
貸:現金5000
②用藍字填制一張正確記賬憑證,其分錄如下:
借:其他應收款――李-明5000
貸:銀行存款5000
有時,根據記賬憑證分別記入有關科目并無錯誤,但所填的金額大于應填的金額時,也可按照正確數字與錯誤數字的差額用紅字金額填制一張記賬憑證,據以登記入帳,以沖銷多記部分,并在帳簿摘要欄注明“注銷×年×月×號憑證多記金額”。例如,采用商業匯票結算方式,收到購貨方開出并承兌的商業匯票10000元,作為銷售實現。在填制記賬憑證時,將金額10000元誤記100000元,多記了90000元,并已入帳。其誤記分錄為:
借:應收票據100000
貸:商品銷售收入100000
為了更正有關帳戶多記的900O0元,就應用紅字金額填制一張記賬憑證。其分錄如下:
借:應收票據90000
貸:商品銷售收入90000
根據此記賬憑證登記入帳后,使“應收票據”和“商品銷售收入”兩科目原來的錯誤記錄都得到了更正。
3.補充登記法。
在記賬以后,發現記賬憑證填寫的金額小于實際金額時,可采用補充登記法進行更正。更正時,可將少記數額填制一張記賬憑證補充登記入帳,并在摘要欄注明“補充×年×月×日×號憑證少記金額”。例如,通過開戶銀行收到某購貨單位償還的前欠貨款6500元,在填制記賬憑證時,將金額誤記為5600元,少記了900元,并已登記入帳。更正時,應將少記的900元用藍字填制一張記賬憑證,并登記入帳。其補充更正分錄是:
借:銀行存款900
貸:應收賬款900
根據此記賬憑證登記入帳后,使“銀行存款”和“應收賬款”兩科目的原來錯誤都得到了更正。
紅字更正法和補充登記法都是用來更正因記賬錯誤而產生的記賬差錯。如果記賬憑證無錯,只是登記入帳時發生誤記,這種非因記賬憑證誤記的差錯,無論何時發現(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定期核對帳目,不可能經過很長時間才被發現)都不能用這兩種方法更正,而應用劃線法進行更正。因為記賬必須以憑證為根據,一張記賬憑證不僅是登記明細帳的根據,也是匯總登記總帳的根據。在同一記賬根據的基礎上,不一定兩種帳同時都記錯,假如總帳未記錯,只是某一明細科目記錯了數字,如果為訂正這一明細科目差錯,而采用了紅字更正法或補充登記法,勢必影響總帳發生變動,即將原來的正確數訂正為錯誤數。所以,非因記賬憑證誤記的差錯只能用劃線更正法進行更正。
以上只是對當年內發現填寫記賬憑證或登記賬簿錯誤而采用的方法,如果發現以前年度記賬憑證中有錯誤(指科目和金額)并導致帳簿登記錯誤的,應當用藍字填制一張更正的記賬憑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拆遷程序是怎樣的
2020-11-26單獨保證與共同保證的責任承擔有什么不同
2021-03-08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如何認定
2021-01-02學生猝死在宿舍內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28員工的試用期工資是多少
2020-11-10勞務合同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29實習期完還有試用期合法嗎
2021-02-04飛機延誤8小時賠償標準
2021-01-17什么情況下保險公司可拒絕賠償
2020-11-21保險公司以不屬于事故項目拒賠未說明的條款有效嗎
2021-03-12保險對方車主不理賠怎么處理
2021-03-11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怎么處理
2020-12-26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理由應從哪些方面審查
2021-02-20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包與轉讓有哪些區別
2020-12-31土地轉讓需要經過哪些步驟
2021-03-20在拆遷中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有什么要求
2021-02-15拆遷公司是政府的組成部門嗎,出了事找誰
2021-03-15職工住房的拆遷是怎么補償
2021-02-03安置房再拆遷怎么補償
2021-01-05如何區分農村宅基地拆遷和城市房屋拆遷的不同點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