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名譽作為一種無形資產,給社會主體帶來了許多利益。然而,隨著社會科技的日益發展,侵犯名譽權的行為越來越多,方式也更加復雜。那么,侵犯名譽權的行為方式有哪些?律霸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將在下文中為您解答。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過言語、文字或者行為舉止等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行為的主觀狀態應當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語、書面文字或者行為舉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則》第101條后端規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民通意見》第140條規定,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捏造事實公然籌劃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行使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二)誹謗
誹謗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散布有關他人的虛假事實,導致他人名譽降低或者毀損的行為。誹謗的主觀狀態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語、書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虛假事實散布開來的方式。《民法通則》第101條后段規定,禁止用誹謗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三)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
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職權制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做的報道,其報道客觀準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其報道失實,或者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或拒絕更正報道,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因提供新聞材料引起的名譽糾紛,認定是否構成侵權,應區分以下兩種情況:
(1)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2)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許的,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上文中,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侵犯名譽權的三種表現方式,各位可以從上文中進行具體了解。如果您的權利已經受到不法侵犯,不要擔心,您可以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在維權的道路上,可以找我們律霸網站的專業律師幫忙。
侵犯名譽權怎么處理
如何對名譽權侵權進行認定
侵犯名譽權如何索要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法規新規定是什么
2021-01-12什么是勞動監查,勞動監察包括哪些內容
2020-12-31移送的行政協議案件還可以再移送嗎
2020-12-22效力待定合同追認期限除斥期間
2020-12-05基層法院可以將案件移送中院管轄嗎
2020-11-11老公有外遇離婚財產怎么分割
2020-11-19土地糾紛是找村長辦事嗎
2020-12-16競業限制承諾書有效嗎
2021-02-26企業試用期如何解聘員工
2020-12-24試用期領導不同意離職怎么辦
2020-12-07強制調崗降薪如何賠償
2021-03-20勞務外包需要什么資質
2021-01-10壽險投保前應該做哪些準備
2021-01-17保險條款分類有哪些
2021-01-24淺談保險公司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中的責任承擔
2020-11-12交警調解保險公司不出面怎么辦
2021-02-09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解析
2021-03-12土地承包的的程序是怎么進行的
2021-01-13土地轉讓的方式是什么
2021-02-09農村房屋拆遷時補償可不可以按照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標準來補償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