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法律法規的制約下,誹謗和誣告罪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罪行,但是誹謗和誣告他人屬于侵犯他們名譽,都是要受到法律懲罰的。根據我國刑法規定,誹謗罪和誣告罪具體指什么?兩者有什么區別?下面就跟隨律霸的小編來一起了解一下。
一、誹謗罪和誣告罪具體指什么?
1、《刑法》第246條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2、《刑法》第243條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
二、兩者有什么區別?
誣告陷害罪與誹謗罪的共同點表現在都是捏造事實,而且誹謗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實。但在二者還是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一)客體要件不同
誣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權利;誹謗罪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譽。
(二)主觀方面不同
誣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誹謗罪的目的是破壞他人名譽。
(三)客觀行為不同
誣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通常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誹謗罪是捏造有損他人名譽的事實,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如果行為人雖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但并不告發,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損害他人名譽,就構成誹謗罪。
(四)誣告陷害罪的認定
認定本罪,主要應注意誣告陷害罪與非罪行為的界限:
(1)本罪與錯告、檢舉失實行為的界限。刑法第243條第3款規定,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構成本罪。二者區別的標志在于,后者主觀上不具有陷害他人的目的,客觀上不具有捏造犯罪事實并進行告發的行為。
(2)本罪與一般誣告陷害行為的界限。誣告陷害行為只有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對于對情節一般的誣告陷害行為,不應以犯罪論。情節是否嚴重,可從行為人的動機、所誣告的罪行大小、誣告的方式方法、行為造成的后果影響等方面考察得出結論。
(五)誹謗罪的認定
區分誹謗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誹謗罪與治安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的界限。構成誹謗罪的誹謗行為,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而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必須局限于尚不夠刑事處罰的。民事性質的名譽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于誹謗犯罪行為以及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而且還具有以下不同:
(1)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于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于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甚至敘述的事實愈真實,愈會加重侵權的程度。比如,為毀損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權性質越為惡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
(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名譽侵權行為中,法人、團體、組織可以成為受害者。如:散布虛假消息,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后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
(3)主觀過錯要求不同。誹謗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包括過失行為。此外,即使善意的檢舉、揭發、批評中有不實成分的,也不應以誹謗罪論處。
必然受到法律的懲罰。任何人在受到他人誹謗和誣告時要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讓壞人接受法律制裁。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整理的關于誹謗和誣告的具體內容,希望可以對您有所幫助。可瀏覽延伸閱讀了解更多信息。
誹謗罪的處罰標準是什么?
誹謗罪的司法解釋有哪些內容
誹謗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禁止刑訊逼供手段取證是國家的人權承諾
2021-02-19行政違法是否要求有主觀過錯
2020-12-27外籍人協議離婚的注意事項
2021-01-03非法集資是什么意思
2020-12-28房屋被別人做了擔保怎么辦
2020-11-29扣押勞動者工資作為保證金的勞動合同無效
2021-03-18交警如何開責任認定書
2020-11-16贈與合同訂立的原則
2020-12-28二審上訴變更訴訟請求的處理及風險
2021-01-09學生在校外發生事故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28買地皮土地使用證是一定需要的嗎
2021-03-14勞動合同變更是怎么回事
2021-02-25車上責任險怎樣投保
2021-02-03怎樣適用保險合同中的不利解釋原則
2020-12-23保險人的保險合同解除權
2020-11-16胡某訴某起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9張某訴某公司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3-16車上座位責任險案例
2021-02-04車輛保險單可以反保全嗎
2020-12-10青島交通死亡保險公司賠付標準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