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權利名譽權被侵犯的形式有哪些?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重要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并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二、構成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行為人主觀有過錯。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行為人行為違法。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保護名譽權的方式有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行為并立即進行道歉,同時也要消除造成的不良影響。在近幾年中公民的維權和法律意識不斷的提高,名譽權也是公民人格權中的一類,當出現了侵犯名譽權行為后也是會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的,這一方式也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
對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如何認定
侵犯名譽權精神賠償標準是什么
侵犯名譽權的證據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下班途中工傷認定辦法
2021-02-18侵權責任法醫療糾紛特征和原則有哪些
2021-02-22最高法一審是終審嗎
2021-02-08離婚后有關子女的探望問題如何規定?
2021-02-14不贍養老人有繼承撫恤金權嗎
2021-02-15換崗位屬于勞動合同變更嗎
2020-11-11沒有勞動糾紛是否就沒有經濟糾紛
2021-02-08交通意外險賠多少錢
2021-01-19產品質量責任保險中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義務有哪些
2020-11-25天津航空飛機延誤賠償
2021-02-03使用重大疾病險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1如何確定保險合同中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
2020-11-07什么是保險公司年報
2021-01-13設立外資保險公司需要提交哪些文件
2021-01-25保險理賠中近因原則是什么
2021-01-02加入WTO對各行業的影響:保險業國際貿易論文
2021-02-04土地承包合同能隨意解除嗎
2021-01-02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情況有哪些
2021-03-12出讓土地上的房屋可以拆了重修嗎
2021-01-10土地轉讓協議書的格式是怎樣的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