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意施惠產生物件損害責任怎么認定?
(1)好意施惠的施惠方,因其故意或過失侵害他方的權利,原則上仍應就其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過失應就個案進行合理認定。如讓親友搭乘順車,施惠人駕車違規發生車禍致搭車人受傷,仍應依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
(2)好意施惠的施惠方并未侵害他方權利,僅因其不履行或不為完全履行,致對方受“純粹經濟上損失”,如乙未依“約定”叫醒甲,致甲未能在A站下車,為此甲支出了額外費用,乙對甲支出的額外費用不承擔責任。但乙若故意未叫醒甲,致甲受“純粹經濟上損失”,應承擔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的侵權責任。
二、 好意施惠的判斷標準
法律行為指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實。如買賣、借款、承攬合同等,都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法律行為雖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但人基于內心的意思而發生的行為,未必都是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是指人基于內心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而表示在外的行為。
與法律行為不同,好意施惠的行為也是基于一定的意思而表示在外的行為,但行為人不具有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效果意思。債的關系與好意施惠關系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具有負法律上義務的意思。但在實務中,經常難以區分,通常有償的約定應當認為是債的關系;而無償的約定,應當看受益人的相對人,對該約定有無特別利益而定,如借貸、贈與、委任、寄托等。
若當事人并無受其約定拘束之意,則為好意施惠關系,如約定讓親友搭乘順車至某地,受同事或友人囑咐代購某物,邀請友人散步或參加宴會等。在無償的約定情形,當事人究竟有無受拘束之意,亦即究竟意在成立合同,或僅為好意施惠關系,應解釋當事人的意思,斟酌交易習慣與誠實信用原則及當事人的利益,從相對人的觀點加以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因好意施惠行為造成了對當事人的損害情況,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相關規定來進行處理,如果對相關情況不能了解的,可以向司法機關或者聘請律師來進行認定,具體的賠償情況也可以與當事人進行協商并達成一致的賠償意見。
交通事故中好意施惠方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如何區別贈與合同與好意施惠?
施惠發生損害施惠人是否承擔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1-21開展疫苗臨床試驗應當經過哪個部門批準
2021-03-02分公司取消合并報稅怎么處理
2020-12-14集體企業改制后對職工如何安置
2020-12-08深圳商標注冊流程是什么呢
2020-12-25外匯管制的對象是什么
2021-03-20未經消防驗收房屋出租合同效力應怎樣認定
2021-03-21定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21-02-16父母出資購房可以收回嗎
2020-11-24室內噪聲檢測標準有哪些
2021-02-19成立業主委員會的條件與程序有哪些
2021-02-08圈地種菜侵占公共綠地違法嗎
2021-03-05涉及房產確權的離婚案件訴訟費用法律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2021-01-16買集資房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1-01-12保障性住房在沒辦房本前可以抵押嗎
2020-11-13離職檢查電腦合法嗎
2020-11-24勞動者不同意調崗單位解除合同是合法行為嗎
2021-01-24用人單位可以隨意延長工作時間嗎?
2021-02-21計算出口產品責任險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1-03-01飛機延誤8小時賠償標準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