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外號算不算侵犯人格權?
起外號雖然不算侵犯人格權,但也是屬于侵權名譽要的一種情況,可以按照誹謗罪來追究刑事責任。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一條第一款第三項中對人格權有簡單的間接的涉及,規定人格權的意義在于,即使加害人并未侵犯公民的具體人格權,只要侵害了公民的人格平等、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尊嚴,情節嚴重,受害人即可以人格權受侵害為由,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
二、起外號構成了誹謗罪的條件有哪些?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于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
(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并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于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于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對于起外號的行為,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但并不一定構成侵權,法律認定的侵權行為,一般是由于起外號的行為已經對當事人的名譽造成的損失,相關情況可以由當事人提交相關材料到法院進行判決處理,具體情況結合實際而定。
侵犯名譽權犯罪在哪起訴
名譽權侵犯糾紛賠償數額怎么確定
侵犯名譽權精神賠償標準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民工工傷賠償標準
2021-02-23房屋租賃合同違約金的法律規定
2021-02-09轉讓質押股權由誰來擔責
2020-12-19車禍老人因其他病死亡還賠錢嗎
2020-12-19行政處罰時違反一個法律多條如何處罰
2021-02-02販賣毒品判無期徒刑有可能假釋嗎
2021-01-29離婚后 夫妻債務應共同償還
2021-01-26婚前患病婚姻一定無效嗎
2021-02-16訂婚了女方想退婚了怎么辦
2021-03-18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有何區別
2021-01-04擔保合同在主合同一年前有效嗎
2021-02-13員工在下班路上受傷公司如何處理
2021-01-16房屋抵押登記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28退役軍人的傷殘撫恤金可以代領嗎
2021-03-15擔保合同需要債務人知道嗎
2021-03-04超市雇員受傷責任承擔,由誰負責
2021-03-10教師公寓集資房是什么意思
2020-12-09工會會員享有哪些權利
2021-03-19勞動糾紛調解需要幾天
2021-01-29保險公司提出開業申請需要哪些材料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