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是沒有非常完美的東西的,不過這并不代表著所有物品的缺陷我們都要全部接受。比如說有些產品的缺陷,這能說明產品的質量是不過關的,而且極易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在我國,產品缺陷的認定依據相關法規是是產品責任認定的前提條件之一。那么,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產品缺陷類型包括哪些吧!
產品缺陷的分類和認定
一、產品缺陷的概念
《侵權責任法》沒有對產品缺陷定義,但是依據我國的《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因此,在適用《侵權責任法》時,我們可以借用此定義。
在弄清楚產品缺陷的概念時,我們要先弄清楚的另一個概念便是“產品”。 何謂之“產品”,在《侵權責任法》中同樣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但是,我國《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對產品概念作了概括性的規定,所謂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因此可見,產品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經過加工、制作。二是用于銷售。因此未經過加工制件的自然物,和初級農產品和獵物不是產品。比如從山上采摘來的野果,及捕獲的獵物,還有初級農產品如稻谷就不是產品。
那么不動產如房子,是不是本法所規定的產品,《侵權責任法》沒有明確。比如有人買了房子,發生像前些時間上海出現的住宅樓整體倒塌,致使用戶人身和財產受到傷害,是否可以以產品責任來起訴開發商。從目前的立法來講,我認為是不可以,因為《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款同時規定“建設工程不適用本法規定,但是,建設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屬于前款規定的產品范圍的,適用本法規定。”這個意思就是說,建筑工程,也就是不動產不屬于《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產品”概念的范疇,但是,不動產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和配件如果符合“經過加工、制作”和“用于銷售”這兩個條件,這些建筑材料或配件則是產品。舉個例子,如果房子整個倒塌致用戶受損,因為房子不是“產品”所以你不可以以侵權責任法中的產品責任規定來起訴開發商,當然,在這情況下,你可以以合同關系來告開發商,這是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但是如果只是房子的油漆有問題,比如該油漆有毒。或者是開發商送的熱水器有問題。那么這些建筑材料或者配件則屬于《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產品”,用戶由此受損害的話當然可以根據產品責任的規定來要求開發商承擔責任。
另外,對于以下用于銷售的物,也應當認為是產品:
其一,導線輸送的電能,以及利用管道黑頭的油品、燃氣、熱能、水。其次,如計算機軟件以及類似的電子產品。最后,人類血液是不是產品? 我認為不是,因為我國法律明文規定不得買賣血液,也就是說血液是不能像其他產品一樣進行銷售的,因此血液就不符合《產品質量法》中對產品的定義。
二、產品缺陷的分類
法學界通常將產品缺陷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制造缺陷,設計缺陷,警示說明缺陷和跟蹤缺陷。
制造缺陷是指產品在制造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合理的危險。導致危險的原因很多,包括質量管理不善、技術水平差等。如三鹿奶粉就是這種情況,在生產過程中質量不合格,加入了三聚氰氨。
設計缺陷是指產品的設計,例如產品結構、配方等存在不合理危險。例如前些時間發生的漢蘭達“爬坡門”事件,作為一輛越野車,竟然爬不上30度的坡,有專家分析這是因為該車重心設計太后。如果真是如專家分析的,這車就具有設計缺陷。
警示缺陷是指產品存在的合理危險,銷售產品沒有適當的警示與說明。這是針對產品的合理危險而言的,產品的合理危險是指產品雖然包含危險,但該危險只要依照合理的方法使用,危險就不會發生。例如果凍,大人吃一般沒有問題,不會有危險,但是如果給三歲以下小孩自己吃,就特別危險,因為容易發生窒息的危險。因此,凡是具有合理危險的產品,就必須進行充分的警示說明。所以你現在看到果凍包裝上都會印有請示說,不要給三歲以下小孩食用。如果是產品存在不合理危險,那么生產商就是警示消費者也不能免責。例如生產汽車輪胎的廠商不能在輪胎上貼個警示說本輪胎在超過每小時100公里時速時會爆炸。如果有人不小心買了這個輪胎并出事故了,生產廠商就不能說,是你使用不當,沒有按照說明來使用。生產者還是得承擔責任,為什么?因為產品本身不合格,這是不合理的缺陷,正常的輪胎不可能在行駛速度超過100公理就會爆炸。
跟蹤缺陷是指生產者將新產品投入市場后,違反對新產品應當盡到的跟蹤觀察義務,致使該產品造成他人的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害的不合理危險。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6條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后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消停者應當及時采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條規定就是生產者的跟蹤義務規定。世界各國的產品責任法一般都規定“將產品投放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生產商就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也是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1條之規定。這個立法目的是鼓勵產品生產者努力開發新產品,鼓勵科技創新,以滿足社會和公眾的需要。這樣的規定同時也就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不能得到賠償。因此,立法者為了平衡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利益,確立了生產者的跟蹤觀察缺陷義務。例如目前在全世界都鬧得沸沸揚揚的豐田車召回事件就是一個關于生產者的跟蹤觀察缺陷義務的例子。
三、產品缺陷的認定標準
根據楊立新教授的分類,產品缺陷的認定標準可以分為:消費者期待標準、成本效益分析標準、生產者特定的產品標準和法定標準。
消費者期待標準,是指判斷產品是否具有不合理的危險應以一般消費者的知識水平為據,如果該產品的危險程度超過了一個更改消費者所能預見的程度,則具有危險性,該產品為缺陷產品。例如行駛速度超過每小時100公里的輪胎會爆胎,這就明顯低于消費者的期待標準,因此是缺陷產品,即使有警示也不能免責。同樣的警示如果出現在備胎上,因為這個備胎明顯比一般正常胎細小了很多,如果超速導致爆胎,生產商是不應當承擔責任的。因為消費者對常規輪胎和備胎的期待不一樣,所以消費者對備胎的期待值遠遠低于對常規輪胎的期待值。
成本效益分析標準,是指通過比較更安全的設計方案以及警示方法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與因此可能避免發生的損害,來確定產品銷售者的嚴格責任。大家都知道配備安全氣囊、ABS和EBD系統的小車比沒有配備的安全很多,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沒有這些安全設備的小車就是缺陷產品呢,顯然不能。因為如果我們要求所有小車都配備這些安全設備的話,很多車特別是經濟型小車的成本將會大增加,由此導致社會上很多人買不起車。而且買這些小車的人一般是將其僅作為代步的工具,因此幾乎也用不上這些安全設備。這個例子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標準在體現。
生產者特定的產品標準和法定標準。產品的質量、性能,生產者自身制定有相應的標準,產品的安全狀態偏離生產者的預期目的致人損害的,生產者特定的標準可以作為判斷缺陷產品是否存在的客觀標準。例如有的汽車生產者稱自己的產品達到歐洲汽車安全標準,如果事實上該沒有達到該標準,該產品就可認定為缺陷產品。另外,如果國家行業對某些產品制定了保障人體健康,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專門標準,我們將這種標準稱為法定標準,如果產品達不到或不符合這一法定標準,即可認定該產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險,屬于缺陷產品。若產品符合法定標準,但是仍然致人損害的,是不是說該產品就不存在缺陷,答案是不一定。因為法定標準只是一種輔助性標準,也只是判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最低標準。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與法律知識。由此可見。產品缺陷類型包括四大類,而每一類都有著明確的規定與認定標準。知道這些就能很好的辨別出自己購買的產品屬于哪種缺陷,從而就可以通過法律途徑更好的為自己維權,同時出懲治相關責任單位。
產品缺陷與產品瑕疵有什么區別
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品責任免責事由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協議離婚未成的離婚協議生效嗎
2020-11-15不出贍養費打官司能打贏嗎
2021-01-10夫妻雙方怎樣做能不承擔對方債務?
2021-02-23家暴打青紫是輕傷嗎
2021-02-20有酒駕記錄對信用有什么影響嗎
2021-01-29越權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
2020-11-15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和經營權證不一致如何解決
2020-12-08農村內非法買地如何處罰
2021-01-12在發展商處購房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1-02-12實習期沒有工資需要簽合同嗎
2021-02-13涉外勞動爭議管轄權歸屬問題解答
2021-01-23人壽保險合同的條款的內容包括哪些
2020-12-04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 由何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2020-12-22增強保險監管手段
2020-12-16交通事故受害方保險理賠流程
2020-12-28交通肇事后逃逸惹糾紛保險公司是否可因逃逸拒賠
2020-11-16再保險公司概述
2021-02-12關于保險理賠時效
2021-03-06投資連接險: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2021-02-15國有劃拔宅基地可以買賣嗎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