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立案標準是什么?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16條規定: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1、偽劣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的;
2、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十五萬元以上的;
3、偽劣產品銷售金額不滿五萬元,但將已銷售金額乘以三倍后,與尚未銷售的偽劣產品貨值金額合計十五萬元以上的。
這里要注意的是:
1、“摻雜、摻假”,是指在產品中摻入雜質或者異物,致使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或者產品明示質量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降低、失去應有使用性能的行為;
2、“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種使用性能的產品冒充具有該種使用性能的產品的行為;
3、“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級、低檔次產品冒充高等級、高檔次產品,或者以殘次、廢舊零配件組合、拼裝后冒充正品或者新產品的行為;
4、“不合格產品”,是指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產品。
對于上述行為難以確定的,應當委托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鑒定。
5、“銷售金額”,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后所得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
6、“貨值金額”,以違法生產、銷售的偽劣產品的標價計算;沒有標價的,按照同類合格產品的市場中間價格計算。
二、主觀方面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為故意犯罪,要求行為人對其生產、銷售的偽劣商品在主觀上必須是出于明知。所謂明知,是指行為人在主觀上已經確實知道生產、銷售的物品屬于偽劣商品或者根據客觀證據、情形證明行為人確實可能知道其所生產、銷售的物品是偽劣商品而不是其他物品的情況。“明知”不等于“確知”。只要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結合行為人主觀情形,證實行為人在主觀上出于能明知而且可能明知而行為人不能否認即可。根據本類犯罪的性質和實際生活中的發案情況,本類犯罪主體在主觀上大都具有謀取非法經濟利益之目的。過失不構成本類犯罪。如果行為人對其生產、銷售的偽劣商品不是出于故意,而是由于生產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或者受他人欺騙等完全客觀原因導致行為人對其生產、銷售的偽劣商品在主觀上出于過失,而非出于故意的,則行為人不構成本類犯罪。
為了更好的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國家也是會要求企業都按照相關的規定制造產品,那么為了避免企業生產出違規的產品也是會進行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活動,如果監督機關發現了企業生產或者銷售了質量不過關的產品后,也是可以要求企業立即進行停業整頓并限期整改。
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該怎么辦?
什么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
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要如何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安刑事賠償范圍是什么
2021-03-24無期徒刑和終身監禁的區別在哪里
2021-01-13行政復議的對象是什么
2021-01-27雙方合伙公司財產怎么分配
2021-03-12強制傳喚是否折抵行政拘留
2020-11-19法院民事調解離婚別人會知道嗎
2021-02-24監護人有權處置被監護人的財產嗎
2021-03-23法院強制執行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08中介格式合同有什么陷阱
2021-03-25雙方的合同什么情況下表示已經成立
2021-01-04職務違法一般怎么處理
2020-11-20非法侵入住宅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12-23試用期的時間是多久
2021-03-03五險一金的糾紛要怎么解決
2021-03-21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是多少?
2021-01-07暫時失去意識致人損害是否應當賠償
2020-11-18保險標的是什么意思
2021-01-03人壽保險理賠手續是什么,理賠標準又是怎么樣的
2021-01-17明知患病仍承保 保險公司被判賠
2021-03-14擅自轉讓保險車輛 發生事故無權索賠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