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者是否只能是自然人
消費者原則上應當是自然人。
一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給予消費者傾斜性保護,主要是考慮到其弱者地位,而單位從談判地位、經濟力量等方面講不是弱者,可以通過合同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主張權利。
二是符合國際立法趨勢。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將消費者限定于自然人。
三是單位購買用于職工福利的商品或者服務,一般都要有償或者無償地轉歸個人,承受消費權益的最終主體仍然是個人,個人受到損害的,可以直接維權;若考慮到沒有發票等證據問題,可以由單位作為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考慮到目前仍有一些不同意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沒有對此明確規定。
二、消費者維權有哪些途徑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消費者權益的維護: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享有以下權利: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權、獲得知識權、人格尊嚴權和監督舉報權。
牢記維權時限:
國家對部分商品維修更換退貨時間做了如下規定:
(1)“7日”規定。產品自售出之時起7日內發生性能故障,可以選擇退貨、換貨或修理;
(2)“15日”規定。產品自售出之日起15日內發生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換貨或修理;
(3)“三包有效期”規定。三包有效期自開具發票之日起計算;
(4)“30日”和“5年”的規定。修理者應保證修理后的產品能正常使用30日以上。生產者應保證在產品停產后5年內繼續提供符合技術要求的零配件。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上,只要有進行交易,那么就可以作為消費者。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如果因為購買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造成了人身或者財產方面的損失,可以要求經營者、銷售者或者生產者承擔侵權責任。其中,向經營者、銷售者追究責任的時候,可以主張違約責任,也可以主張侵權責任,二者可以擇一而行。
消費者維權有哪些方式
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機構都有哪些呢?
消費者網購被騙怎么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發商承諾的學區房難落實,是否可以主張違約賠償
2021-01-21股權質押可以同時質押嗎
2021-03-23如何解讀構成合同詐騙罪
2021-03-16辦理撤消房產贈與手續需交稅嗎
2020-11-15試用期的時間是多久
2021-03-03企業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如何賠償
2021-01-03勞務派遣合同應該注意什么內容
2021-02-28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方式有哪些
2020-12-19自殺保險公司理賠多少
2021-02-12被盜車出險 保險公司如何賠償?
2020-12-15保險業務規則和保險組織機構管理規定的行為有哪些
2021-02-26保險法調整范圍有哪些
2021-03-03自燃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3-06保險理賠有時間限制嗎
2020-11-23保險到底避不避債之解讀浙高法執[2015]8號
2021-01-30光伏電站太陽能出口產品責任保險
2020-11-26土地承包后可以轉包嗎
2020-12-21什么是機動地
2020-12-11公辦學校交土地出讓金嗎
2020-11-15爸媽的房子拆遷女兒有權分嗎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