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相同是既判力的成立條件之一。既判力原則上只及于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既判力在對人范圍上具有相對性。既判力的相對性原則得到了域外法例的普遍承認,比如日本民事訴訟法就明確規定:既判力僅僅作用于雙方當事人之間。然而,由于裁判的效力會對訴訟標的產生實體法的影響,包括確定力、執行力和形成力,因此以國家司法權為基礎的既判力針對訴訟標的來說是具有對世性的。這樣看來,既判力的相對性原則在司法公信力的抑制下本身也是相對的,既判力不是當然性的不會對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產生任何效力。第三人必須通過特定的訴訟程序來主張既判力的相對性才能確定性的擺脫生效判決的羈束力,撤銷之訴由此應然而生。
第三人作為與訴訟標的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人,其本身受到訴訟既判力羈束的必要條件就是得到正當程序的保障。而正當程序中的一條基本標準就是程序參與原則,即受到裁判直接影響的人應充分而有意義的參與裁判的制作過程。民事訴訟法在第五十六條第一款和第二款中分別規定了有獨三和無獨三參加訴訟的制度,是關于受裁判影響的第三人程序保障的事前救濟。而第五十六條第三款中規定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則是滿足第三人程序保障要求的事后救濟,由此完善了訴訟參加制度,以此符合正當程序的規范要求。
既判力即確定性終局裁判的拘束力,產生使裁判承認和否認的權利及法律關系在后訴中不變的效力。具體來說,既判力表現出不準進行再次訴訟的消極作用(一事不再理)和拘束后作裁判的作用。既判力的概念在我國民事訴訟法體系中,是與生效裁判的表述緊密關聯的,并成為其應有之義。關于既判力的功能依據,大體包括如下論點:
(1)司法公信力:法律首先是國家實現目的的手段,裁判體現以國家意思為背景的司法權威,既判力時刻體現出國家的意志,并以司法的公信力為其依托。
(2)訴訟經濟原則:避免對同一事件再度審理、裁判,使當事人免受多次訴訟的成本和訟累,節省司法資源;
(3)法的安定性要求:作為法律理念的一個組成方面,法的安定性要求實證法具有有效性,這種有效性體現在民事司法審判層面上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防止因再度審理而作出與前訴判決相矛盾的判決,以實現定紛止爭的訴訟目的。
通過上述介紹可知,贈與合同屬于單務、無償合同,贈與是一種合意,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咨詢律霸網的免費法律咨詢,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遺產繼承訴訟時效為多長時間
2021-01-10效力待定合同有哪些特征呢
2021-02-25贍養包括小孩嗎
2021-02-07瀆職侵權如何賠償
2021-03-07雙倍賠償金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9什么情況下格式合同無效
2021-02-20購房時怎么處理面積的差異
2021-01-01辦理產權證步驟是什么
2020-12-13勞動監督與監督檢查的區別是什么,勞動監察大隊的職責有哪些
2021-02-27試用期離職領導不同意怎么辦
2021-03-16沒譜的保險:合同是廢紙一張
2021-01-21保險單何時開始生效
2021-03-03保險理賠后還可以索要折舊費嗎
2021-01-09保險單(產險)的變更
2020-11-22承包合同書范本
2020-12-07土地轉讓未辦理相應手續是否有效
2021-02-12劃撥土地轉讓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2020-11-27住改非拆遷的補償標準
2021-01-29怎么購買拆遷安置房
2021-03-04農村房屋拆遷的補償方式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