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要求精神方面的損害賠償時,其實往往都是因為實際造成了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失,但也因此對受害人或其家屬的精神造成了影響,所以在索賠的時候才會同時主張精神賠償。那根據我國法律中的規定,究竟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要求精神賠償呢?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吧。
一、哪些情形可要求精神賠償
精神損害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詞語了。然而,從法律的角度,究竟什么是精神損害呢,哪些人的精神損害可以得到賠償呢,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又如何確定呢本文將全面地闡述的相關問題,供讀者參考。
首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自然人的如下情形為受到精神損害,并可索賠:
(一)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
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2、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3、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4、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
(二)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
(三)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
1、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3、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四)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
二、哪些情形不能獲得精神賠償
不能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
(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
(二)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后又基于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
(三)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
在此,提請各位注意,以上為法定的情形。至于法定以外的情形,如果當事人協商好了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于支持。
但此時不滿足規定的情形,自然起訴到了法院也是不會得到支持的。但如果當事人之間能夠就精神損失賠償協商達成一致,即使此時并不屬于法律規定的需要賠償的情形,其實也是允許的,同時法律也不會作出干涉。
車禍死亡賠償金是精神撫慰金嗎
輕微傷能否索要精神損害賠償?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3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3年嗎
2020-11-18小朋友高空拋物砸傷人怎么劃分責任
2020-12-28法定社區戒毒的期限幾年
2021-03-23向公安機關報案不予立案,可以就此事提起行政訴訟嗎
2020-12-19職工工傷申請流程
2020-12-21什么財產作為抵押物需要辦理抵押物登記
2021-03-05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三有什么內容
2020-11-28遺囑不公證有效嗎
2021-01-03云南省農村建房超面積如何處罰
2021-03-17免責條款有何用
2021-03-13用人單位單方面調崗降薪勞動者如何應對?
2021-02-28車輛損失保險賠償的案例分析
2021-03-09保險公司不按條款賠付怎么處理
2021-02-09新保險法增加哪些規定
2021-01-05校方責任保險的除外責任是什么
2021-03-2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間
2021-03-08承包林地需要辦理什么證
2021-01-02工廠土地轉讓協議怎么寫
2020-12-02招,拍,掛有什么優點
2021-03-02集體土地流轉如何登記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