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原告(居間人)與出售方及被告(委托人)分別簽有《房地產居間合同》一份,約定被告委托原告以140萬元購買出售方房屋,在合同有效期內,依原告之安排,買賣雙方至原告處,由原告代書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完成委托事項,被告支付原告服務報酬14000元。合同簽訂后,原告兩次安排雙方簽訂買賣合同,因被告第一次未備齊首付款、第二次無故不到場而未成。第二次安排的次日,被告私下與出售方簽訂了買賣合同,合同價為160萬元,并取得了所購房屋的房地產權證。原告遂訴請被告賠償違約損失14000元。
一種意見認為,被告的行為有違誠信,但該行為是否屬于違約,雙方并無約定,原告訴請違約賠償,缺乏依據。故應駁回原告的訴請。
另一種意見認為,被告的行為不僅有違誠信,同時也違反了雙方在居間合同中的約定,構成違約,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由于雙方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原告主張按照合同履行后其可以獲得的利益進行賠償,符合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故應支持原告的訴請。
博主認為,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所謂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合同沒有明確指出某種行為是否屬于違約,只要當事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就構成違約。本案中,作為居間人的原告,其義務是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在約定的期限內安排雙方簽訂買賣合同。而作為委托人的被告,其義務是在居間人的安排下前去簽訂買賣合同。但由于被告無故不到場,致使原告無法完成委托事項,獲取居間報酬,后被告又私下與居間人介紹的對方簽訂合同。雖然雙方在合同中沒有明確被告不服從居間人安排前去簽約的行為構成違約,但從合同的內容來看,被告的行為違反了合同中約定的義務,構成違約。雙方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應適用法定形式。那么,被告的違約行為是否給原告造成了損失?客觀上,被告規避原告自行與原告介紹的另一方簽訂買賣合同的行為,造成了原告促成合同成立后可得報酬的損失,雖然其合同價高于委托價,但這并不能改變被告利用原告的媒介簽訂買賣合同,逃避向原告支付報酬之事實。故原告主張被告賠償可得報酬損失有合同依據及法律依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伙公司可以宣布解散嗎
2020-12-07根本違約解除合同的損害賠償如何確定
2021-02-18哪個部門管冤假錯案
2021-01-27公證的不可撤銷的效力
2020-12-20人身損害賠償如何區分農村和城鎮
2021-01-25擔保人可能有哪些風險
2020-12-23公司經營權反擔保抵押可以嗎
2020-11-27指定住所監視居住的前提需要哪些
2020-11-16拖欠貨款的訴訟時效從何時開始計算
2021-02-23影樓拍照不給底片是否違法
2021-03-11贍養父母是憲法規定的義務嗎
2021-03-05交通事故索賠攻略
2021-01-26集體土地可以進行流轉嗎
2021-01-07何為房地產估價
2020-11-20對于未約定補償金的競業禁止協議有效嗎
2021-03-23勞動者被追究刑事責任幾年后能否開除
2020-12-12拖欠工資如何認定為債務
2021-03-23丈夫不工作掙錢能訴訟離婚嗎
2021-03-25平安意外險報銷時要準備什么材料
2020-11-13交通意外傷害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