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承諾的方式有哪些
承諾方式是指受要約人將其承諾的意思表示傳達給要約人所采用的方式。對一項要約作出承諾即可使合同成立,因此承諾以何種方式作出是很重要的事情。一般來說,法律并不對承諾必須采取的方式作規定,而只是一般規定承諾應當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
所謂明示的方法,一般依通知,可以口頭或者書面表示承諾。一般說來,如果法律或要約中沒有規定必須以書面形式表示承諾,當事人就可以口頭形式表示承諾。如德國民法典第130條中規定:“在相對人以非對話方式向其為意思表示時,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之間的約定。要約人盡管沒有通過書面或者口頭方式明確表達其意思,但是通過實施一定的行為和其他形式作出了承諾。如臺灣民法典第161條規定:“依習慣或依其事件之性質,承諾無需通知者,在相當時期內,有可認為承諾之事實時,其契約為成立。前項規定,于要約人要約當時預先聲明承諾無需通知者,準用之。”國際公約也有大致類似的規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國際商事通則》的規定基本一致。如公約第18條中規定:“受要約人聲明或做出其他行為表示同意一項要約,即為承諾。緘默或不行為本身不等于承諾。”
我國合同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本條的規定與國外的規定意思也是一致的。承諾應當以明示通知的方式作出,根據交易習慣或者當事人約定也可以默示的方式表達。
合同承諾的方式有哪些
所謂以行為承諾,如果要約人對承諾方式沒有特定要求,承諾可以明確表示,也可由受要約人的行為來推斷。所謂的行為通常是指履行的行為,比如預付價款、裝運貨物或在工地上開始工作等。如甲寫信向乙借款,乙未寫回信但直接將借款寄來。
緘默時不作任何表示,即不行為,與默示不同。默示不是明示但仍然時表示的一種方法,而緘默與不行為是沒有任何表示,所以不構成承諾。但是,如果當事人約定或者按照當事人之間的習慣做法,承諾意緘默與不行為來表示,則緘默與不行為又成為一種表達承諾的方式。但是,如果沒有事先的約定,也沒有習慣做法,而僅僅有要約人在要約中規定如果不答復就視為承諾是不行的。《國際商事通則》在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上舉了兩個例子,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其一:甲和乙之間的供酒合同12月31日到期,甲要求乙提出續展合同的條件。乙在其要約中規定“最晚在11月底以前,如果我方未收到你方的答復,我方將推定你方同意按上述條件續展合同”。甲發現乙所建議的條件決不可接受,因此未予答復。這樣,當事人間未能達成新的合同,先前的合同到期失效。其二:在一項長期供酒協議中,乙慣常接受甲的訂單不需要明確表示承諾。11月15日,為準備新年向乙訂一大批貨。乙即沒有答復,也沒有按要求的事件供貨。此時乙違約了,因為根據當事人間業已建立的習慣做法,乙的緘默視同對甲的訂單的承諾。
如果要約人在要約中規定承諾需用特定方式的,承諾人作出承諾時,必須符合要約人規定的承諾方式。即使是這種要求的方式在一般人看來是很特別的,只要不為法律所禁止或者不屬于在客觀上根本不可能,受要約人都必須遵守。例如,要約人限定承諾應以電報回答,則受要約人縱以書面回答,不生承諾的效力。但如果要約人僅僅是希望以電報恢復,受要約人應當尊重要約人的意思,并按照要約人的要求的方式作出承諾。如果要約規定了一種承諾方式,但并沒有規定這是唯一的承諾方,則一般來說,受要約人可以比要約規定的方式更為迅捷的方式作出承諾。反之,受要約人如果使用比要約的規定更為遲緩的方式,則為無效。對于承諾的特定方式問題,有的法律作了規定。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326條規定:“當要約人對承諾要求特定形式時,如果承諾以不同于要求的形式發出,則該承諾無效。”有些國家的法律沒有特別規定,但一般可從其對意思表示或對合同形式的要求中推斷出來。
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抵押條件有哪些
2020-12-15治安處罰程序
2021-01-18涉嫌貪污罪會判死刑嗎
2021-03-23集體企業改制后對職工如何安置
2020-12-08交通事故私了不成只有人證能起訴嗎
2021-03-26破產保護的目的是什么
2020-11-24如果盜竊的物品是假貨還是犯罪嗎
2020-12-18車禍死亡26歲該賠多少錢
2021-02-11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申請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2021-02-17能不能打電話自首、電話通知到案是自首嗎
2021-02-19保密協議與競業限制協議的區別
2021-01-30行政處罰多久可以取
2020-12-18職工受工傷能否另索精神損害
2020-12-22繼承房屋產權過戶步驟是什么
2021-02-10房地產轉讓要按照什么程序辦理
2020-12-24登記房屋產權手續是怎樣的
2020-12-20未簽訂勞動合同如何認定勞動關系
2020-11-12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務合同承擔什么責任
2021-03-02人事代理
2020-12-27保險受益人依法討回賠償金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