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后,當事人可否要求賠償“可得利益”損失
合同解除后,當事人可以就“可得利益”損失要求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的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約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根據上述規定可知,當事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損失包括“可得利益”,但有限制條件,即所要求的損失存在,與違約方的行為有因果關系,并且不得超過簽訂合同時的預期。
那么,“可得利益”損失如何計算呢?律師認為,可得利益賠償的標準應當是通過賠償使受害人處于合同已被適當履行的狀態。因此,首先應確定合同如能履行時,非違約方所應該獲得的利益;其次:則要確定因為違約而迫使非違約方所處的現實利益狀態。二者之間的差距即為非違約方所遭受的直接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而賠償可得利益的極限就是合同如能履行時非違約方獲得的利益。確定可得利益賠償的范圍,必須根據上述標準,而不能以受害人在合同訂立之前的利益狀態為標準。如果僅僅確認后一種狀態,那么盡管受害人在訂立合同后為準備履行或作出履行所支付的代價獲得了補償,但其訂約所期待的利益并沒有實現。對于違約方來說,雖然作出了賠償,但可能并未使其承擔不當得利的后果,在違約本身就是為了獲得比履行所能獲得的更多的利益的情況下,此種賠償顯然對違約方十分有利,其結果會誘發違約行為。所以,只有按照使受害人處于合同已被適當履行的狀態的標準進行賠償,才能維護交易秩序,防止當事人隨意違約。除特定物買賣以外,此種賠償能夠實現當事人訂約所期待的全部利益。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果非違約方所遭受的實際損失完全超過了可得利益的損失,應應該實際損失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犯知識產權罪的量刑標準是什么
2021-01-17變道事故責任認定
2021-01-06房產拍賣的條件有哪些
2021-01-18離婚后孩子的撫養費標準是什么
2020-12-20委托代理的法律后果怎么規定
2020-11-10競業禁止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0-12-08續簽集體勞動合同期限能簽半年嗎
2020-12-14用人單位單方面調崗降薪勞動者如何應對?
2021-02-28定期壽險與終身壽險有哪些區別
2021-01-29人身保險的保險金額是由投保人承擔嗎
2020-11-15投保人對被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無效嗎
2020-11-17人身保險合同主要條款有什么
2021-02-21新辦法提醒: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該注意什么?
2021-03-21游客死于“高原反應”保險拒賠
2020-12-21司機在交通事故后逃逸保險公司是否應理賠?
2020-11-19誰負責對外資保險公司實施監督管理
2021-01-13被保險人是什么,有什么權利義務
2020-12-06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
2021-02-23土地轉讓協議究竟有沒有效
2021-03-10土地轉讓申請怎么寫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