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協議解除時,由于是雙方當事人通過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將原來的合同解除,此時是否有溯及力完全看當事人的意思,當事人在協議中約定有溯及力的就有溯及力,沒有約定的則由法院和仲裁機關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是否有溯及力。
在違約解除時有無溯及力應該按照以下原則來確定:
其一,盡量保護非違約方的合法利益,其二,滿足被解除合同的性質與種類的要求。
按照這兩個原則我們來具體分析:
1、非繼續性合同的解除原則上有溯及力非繼續性合同是指履行為一次性行為的合同。一般來看,非繼續性合同在被解除時能夠恢復原狀,即已經履行的給付可以返還給付人,所以一般都有溯及力。另外,違約解除是對違約方的制裁,是一種特殊的違約責任,是對非違約方的一種救濟,所以在考慮解除是否有溯及力時還要考慮這個因素。在守約方履行時,如果有溯及力,那么他的履行將由接受履行方返還,并且要和履行時的價值一致,這對守約方來講有利。而且在我國沒有采取物權行為獨立和無因性理論,如果給付中有物權變動的話,此時的返還是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視為所有權沒有變動。在違約方全部或者部分履行時,往往這些履行都是瑕疵履行,對守約方來講,根本實現不了合同的目的,返還這些給付對守約方也是有利的。在違約解除有溯及力導致返還時,往往會發生一些費用,這些費用應該由違約方來支付。
2、繼續性合同的解除原則上沒有溯及力繼續性合同是履行必須在一定繼續的時間完成,而不是一時或一次完成的合同。典型的象租賃和委托等。租賃、消費借貸等繼續性合同以使用、收益標的物為目的,在解除時這些利益已經被受領方享有沒有辦法返還,因此不能有溯及力。這樣,獲得利益方此時所獲得的利益就是不當得利,適用不當得利的規定,應該返還給給付方。除不能返還導致沒有溯及力外,在時也不能有溯及力,原因是如果委托合同解除溯及到合同成立時消滅的話,會使受托人已經進行的代理行為失去全部法律依據,將變成無權代理。這樣因代理行為所進行的活動以及所牽涉的當事人都將遇到不可預計的法律后果,不利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導致社會秩序紊亂。合同解除時對其法律效力的認定需要分兩種情況進行,即合同是否是繼續性合同,如果是那么合同解除后原則上沒有溯及力。反之,則有溯及力。實踐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最好還是咨詢專業律師比較穩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簽訂勞動合同生效
2020-11-20兒子可以做父親的辯護律師嗎
2020-12-20強拆是合法的還是違法的
2020-12-05減刑的限制條件有哪些
2020-11-18申請財產保全,可以采取哪幾種擔保方式
2021-01-02工程款支付證書是什么,工程款支付證書怎樣寫
2021-02-22無證房產怎么確權
2021-02-11超市倒閉,促銷員有補償嗎
2021-01-25強制執行中止后時效
2021-03-02大學生上課玩游戲猝死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02和房產中介打交道要注意什么
2021-02-26工作多久勞動合同自然成立
2020-11-26非試用期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1-02-19壽險理賠有哪些流程,它的保險金又是怎樣給付的
2021-02-03產品責任的主體有哪些
2020-12-15航班延誤多久可以賠償
2021-02-032020人壽保險合同樣本
2021-01-06對被保險人是否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存在爭議引發保險糾紛怎么辦
2021-01-18某保險公司訴某公司保險合同一案
2020-11-29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的總公司變更資本金要提交書面報告嗎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