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償損失是合同解除后的一項法律后果,但這種法律后果不表現為違約責任,更不表現為違約金,因為該賠償責任的適用有兩個原則:
一是實行過錯原則,無過錯不產生賠償責任;而違約責任實行無過錯原則,只要有違約事實的存在,不能主觀上有無過錯,都要承擔違約責任。
二是損失實際發生原則,即賠償的損失必須是實際發生的損失。
合同解除后,對損失的賠償有一定的范圍限制,而且一般是實際發生的損失,主要包括:對方訂立合同時支出的必要費用;因相信合同能適當履行而作準備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合同解除后因恢復原狀而發生的必要費用等。與此同時,上述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因債務不履行而產生的可得利益損失。但對于違約金責任而言,不論違約是否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都要支付違約金;并且依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增加。而且,上述損失既包括實際發生的既得利益損失,也包括尚未發生的可得利益損失,如信賴利益的損失等。
筆者碰到一則案例,法院在判決解除合同的同時,還判決違約當事人承擔支付違約金責任;案件上訴后,二審法院竟維持了一審法院的判決。這說明了對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方式和法律后果,在實踐中均存在理解上的誤區。合同解除,意味著合同關系歸于消滅。
對于非繼續性合同而言,合同關系恢復到簽訂合同以前的狀態。這也就是說,合同關系都不存在了,何來的違約金呢?造成上述理解錯誤的原因,可能是將合同解除當作違約責任方式來理解。從合同法的章節安排來看,合同解除以及解除后的法律效果規定于第六章即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而不是規定于第七章即違約責任。這說明,合同解除雖然也是基于違約事實而產生的法律后果,但它不屬于違約責任方式,而屬于合同違約后的一種補救措施;合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也不表現為違約責任,而是一種民事責任,主要包括不當得利返還責任和損害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97條對合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規定得十分明確,即“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有限合伙協議
2020-12-02小區撞到人怎么認定責任的
2021-01-18工廠工人出車禍死亡誰的責任
2021-01-31開便利店需要辦理什么證件
2021-02-07偷圖紙涉侵犯商業秘密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12-05商標被搶注如何提出商標異議
2021-03-09盜竊多少錢才構成犯罪和判刑
2021-02-14危險駕駛罪的構成要件及其與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關系
2020-12-06現在房產抵押都有他項權證嗎
2021-01-05單方解除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1-05陷入套路貸房產被騙過戶怎么辦
2021-03-11非法占地如何處罰
2021-02-10拆遷安置房可以買嗎
2021-01-10房產證已過戶十年現在有效嗎
2021-02-13申請回避可以口頭嗎
2020-12-02人壽保險離婚能不能分割
2021-03-25投資型保險的費用及給付型態
2020-11-30保險:意外傷害保險賠償標準包括哪些內容2020最新
2021-02-06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貨損賠償糾紛案
2021-01-30保險合同生效能退保嗎?怎么樣算合同生效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