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是當事人約定一方將一定種類和數額的貨幣所有權移轉給他方,他方于一定期限內返還同種類同數額貨幣的合同。
《合同法》第94務的規定由合同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條件成就時,可以行使解除權以解合同,即: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
(2)在履行期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
(3)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4)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5)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貸款人行使解除權其法律后果是貸款人有權停止發放貸款、提前收回借款等。
就借款合同而言具體包括下列情形:
1.借款人未按約定用途使用貸款而行使合同解除權。
借款用途與借款人能否按期償還借款有著直接關系,若借款人擅自改變約定用途會增加原共同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大貸款人的借款風險,給收回貸款增加難度,甚至血本無歸。有的借款是依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發放的,其用途與貫徹國家政策有密切聯紊。因此,《合同法》第203條規定:“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2.借款人未按約定的期限償還利息。
對于拖延貸款利息有約定的違約處理辦法依約定,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根據拖欠利息的情節輕重予以認定,若連續多次拖欠應認為根本違約,貸款人有權解除合同。
3.行使不安抗辯權而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68、69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3)喪失商業信譽;
(4)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中止履行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因此,貸款人若發現借款人有危及履行能力的法定情形時,可以中止向借款人發放借款的義務;合理期限內借款人未恢復履行能力或未提供擔保的,可以解除合同,停止發放借款。除有特別約定外,提供生產經營和財務資料僅屬于合同附隨義務,不得以借款人未提供為由解除合同。
4.約定條件成就行使解除權。
遵循合同自治原則,依《合同法》第93條的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法律顧問要求通過法考嗎
2021-03-21再次鑒定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3-10船舶買賣定金能退嗎
2021-01-08房子抵押后還能買賣嗎
2021-02-15效力待定合同追認期限除斥期間
2020-12-05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
2020-11-26怎樣寫離婚證據目錄范本是怎么樣的
2020-12-23公章外借他人使用所簽訂的擔保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11違反醫療服務合同如何賠償
2021-03-02按揭的房產可以贈與未成年兒子嗎
2021-01-12單位集資房能否私下轉讓
2021-02-14廠里集資房什么意思
2020-12-20深圳住房公積金提取預約手續是怎樣的
2021-02-12訂立勞動合同有哪些程序
2020-12-17試用期勞動合同怎么寫
2021-01-13合同爭議是否應該先仲裁再訴訟
2020-11-24國內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貨物范圍
2021-03-09再保險公司可以經營什么業務
2021-02-25人身保險監管什么意思
2021-02-07意外死亡保險理賠的標準
2020-12-04